F1中國站如何把“賽事主場”轉化為“消費主場”
更新于:2025-03-26 02:47:47

3月21日至23日,2025F1中國大獎賽在上海國際賽車場舉行。早在3月初,上海就進入了F1時間,啟動“F1嗨動上海消費季”。

許曉珂是上海嘉定喜來登酒店的市場銷售總監,每年F1中國大獎賽期間,也是他最忙碌的時候。昨天,他在朋友圈發了一條“酒店滿房”的海報。自2015年開張以來,嘉定喜來登就成為多支F1車隊的“定點酒店”。“只要新賽歷一出,車隊就會聯繫我們訂房,300多間客房基本就被他們‘包場’了。車隊一住就是一周,這一周的銷售額相當於平時一個月的數位。”一聊到這筆酒店最大宗的訂單,許曉珂總是笑眯眯。

F1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賽車比賽之一,吸引了大量的車迷和觀眾。每年現場觀賽的車迷會選擇在比賽期間入住當地酒店、用餐和購物,增加舉辦地旅遊業的收入。2004年,F1首次來到中國。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國際常設賽事之一,F1中國大獎賽在帶動文體旅產業協同發展方面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今天,邁入第21個年頭的F1中國大獎賽如何更好地發揮頂級賽事的溢出效應,助力上海打造入境游第一站?怎樣設計適合市場需求的賽事+旅遊產品?能否將賽事延伸為城市節日?為我們提供了更多觀察的視角。

75年老牌賽事後勁足

很難想像,身處數字時代,有著75年歷史的F1照樣“老少通吃”。在一項分佈187個國家和地區有著16萬多名車迷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F1的觀眾正在變得更加年輕和多樣化。受訪者的平均年齡從2017年的36歲降至32歲,比NBA球迷的平均年齡還要低4歲。近兩年,F1更是成為社交媒體上粉絲數量增長最快的體育聯盟之一。

自2017年自由媒體集團收購F1後,美國持續領跑增長最快市場榜單,中國市場的增長勢頭緊隨其後。F1官方最新數據顯示,F1目前在全球擁有超過8.2億的粉絲,其中中國粉絲超過1.5億。而在中國粉絲中,一半以上是過去4年裡才開始關注F1的。在電視轉播收視方面,2024年的中國觀眾數量較前一年增長53%。在國內各大社交媒體平臺,F1粉絲總數2024年一年就增長了超過100萬。

2024年,F1共舉辦了24場比賽,數量創F1歷史之最。橫跨21個國家、穿越10個不同時區,全年賽程緊湊,有時兩場比賽的間隔甚至不超過一周。僅F1母公司自由媒體集團所在的美國,就一口氣拿下3站。今年初,非洲多國競相申辦F1,希望將這一頂級賽事再次帶到非洲大陸。F1這塊“金字招牌”的影響力和商業價值達到又一個峰值。

F1中國大獎賽如何藉著這塊“金字招牌”算好經濟賬,從來就不是體育一家的事情。從第一屆F1中國大獎賽開始,上海多家旅遊機構就已參與賽事的門票分銷,並將觀賽作為入境游產品中的一個環節。在春秋旅遊副總經理周衛紅印象中,2004年時,多數國民的人均收入還不足以支撐現場觀賽的愛好,入境遊客成為重要補充。

“當時我們售出的F1相關旅遊產品,購買者中境外遊客佔比40%,其中不少人預訂的都是高級酒店、餐廳,還會去看《時空之旅》演出。”周衛紅說,這些F1觀賽入境客中有的是專業車迷,有的是對F1有興趣的遊客。針對非專業車迷,旅行社將F1門票包裝進上海及周邊城市的產品中,並加入歷史人文類的內容,有時還會為觀眾組織晚宴、提供上海特色的伴手禮等,頗受境外遊客歡迎。

今年F1賽事訊息發佈後,春秋旅遊第一時間推出“F1觀賽+都市觀光巴士+上海大廈”的組合套餐產品,並在1月底就銷售一空。預訂這一套餐產品的遊客中,不少是來自中國香港和澳門地區、以及日韓和東南亞等國的入境遊客,他們將利用週末及假期赴滬觀賽、遊覽,在感受速度與激情的碰撞之餘充分體驗上海城市精彩。

F1賽事在帶動相關產業效應方面,具有強大的牽引力和推動力,能將賽事流量轉化為消費能量,帶動旅遊、文化、商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據統計,2024年F1中國大獎賽共吸引逾20萬觀眾現場觀賽;賽事前後上海酒店預訂量同比增長63%;上海國際賽車場在知名旅行平台上躍居上海熱門景區第四位;賽事產出效應39.28億元,拉動旅遊六要素 15.93億元,辦賽所在地嘉定區的客流量明顯增長,十家重點商貿企業三天總計接待近135萬人次,營業收入近1.2億元。

玩出“3+X”的不同組合

2019年的F1大獎賽第1000站,一輛F1首次駛上中國的街道,在新天地太平湖公園進行街道表演。以上海城市為背景,見證F1賽車馳騁於熱鬧的都市之中——這樣的景致不僅對於F1運動是最好的推廣,更是上海城市形象在全球範圍內的又一次精彩展示。有現場車迷感慨:“這氣氛太像在F1摩納哥站!”

以F1為核心資源,可以玩出各種不同的組合。F1首席執行官、總裁斯蒂法諾·多梅尼卡利曾說過,F1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體育娛樂盛事,提供的也是體育世界最無與倫比的車迷體驗,“將精彩的賽車、音樂、美食和娛樂融為一體”。在全球F1賽事的版圖中,許多著名分站賽都選擇與嘉年華聯合舉辦,像美國拉斯維加斯站、新加坡站、西班牙巴塞羅那站以及阿聯酋阿布達比站等。這種辦賽模式的核心目的是打造節賽合一的形式,構建多元化的體育賽事消費場景。

去年F1中國大獎賽期間,上海國際賽車場現場舉辦的格子旗音樂嘉年華,將美食、音樂、潮流、時尚等眾多元素巧妙融合,在車迷群體中收穫了良好反響。今年的格子旗嘉年華全新升級,採用“雙場景”的形式,在上海國際賽車場以及北外灘國客中心碼頭兩地舉辦,營造“雙主場”氛圍,讓更多市民能夠參與其中,打造了“節賽合一”的多元體育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七屆上海汽車文化節於3月21日至4月25日在嘉定舉行,圍繞汽車賽事、汽車商展、汽車文旅、汽車生活等內容,推出25項節賽融合品牌系列活動,推動“文旅商體展”深度融合。其中上海汽車文化節“夢想嘉”主題園與格子旗嘉年華將在上賽場水景廣場首次聯動,開展城市形象展示、文旅資源推薦、汽車文化體驗以及產業招商推介等活動。

“3+X”的組合,讓賽事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不斷延伸。久事體育黨委書記、董事長楊亦斌表示,未來也在考慮深化“F1+城市地標”的聯動,讓賽事的影響力從賽場周邊延伸至全市,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同時打造“F1+夜間經濟”,結合上海豐富的夜生活資源,推出一些主題派對、燈光秀、美食市集等活動,激發夜間消費潛力;不斷完善“F1+長三角聯動”,推出F1與江南文化相結合的旅遊線路,讓賽事的溢出效應惠及更廣泛的區域,推動整個長三角的文旅消費、經濟發展的全面升級。

盤活資源多業態融合

“因為一場賽,奔赴一座城”,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F1中國站的舉辦,讓世界看到上海,瞭解嘉定。每年F1中國站舉辦期間,來自國內外的觀眾猶如度過一個賽車節日。放大F1賽事的溢出效應,能否讓更多人把上賽場列為旅遊目的地清單?

做大賽車經濟的蛋糕是門學問。比如日本北海道有著豐富的賽車資源,除了每年的十勝24小時耐力賽、日本拉力賽等知名賽事,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推出了賽車、溫泉、美食的綜合性北海道旅行團。

銀石賽道在1950年舉辦首屆F1世界錦標賽,至今仍然是全球賽事頻繁的賽道之一。銀石賽道博物館,既可以‌瞭解英國賽車背後的技術和故事,還提供了賽車模擬器等互動裝置,成為車迷打卡必選。

阿布達比的亞斯碼頭賽道是每年F1收官之戰的舉辦地,更是歷史上唯一舉辦跨越晝夜比賽的賽道(從傍晚到入夜)。從賽道上方橫跨而過的亞斯W酒店成為賽道最標誌性的景觀。除了坐在酒店房間就能觀看賽車比賽的奇妙體驗,亞斯碼頭賽道面向公眾開放從卡丁車、方程式到GT賽車的駕乘體驗和專業賽車培訓課程。

國家體育總局“十四五”決策諮詢專家黃海燕認為,加強賽事協同力度,可以深入分析體育賽事受眾人群特徵,盤活各方優質資源,結合不同賽事特徵設計差異化、特色化的文旅商體展融合發展模式,有效實現多業態融合與多場景打造。

近年來,上海國際賽車場在資源整合利用方面積極探索。小橋流水、江南園林,上賽場圍場的別墅區一直是道獨特的風景。F1賽事週期,這裡是10支車隊在上海臨時的家。賽事周以外,SIC BOX成為車迷能夠“進站”感受賽場和賽車文化的共享空間。

2015年上海國際賽車場旅遊景區正式成為集國際頂級賽車賽事、娛樂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國家4A級旅遊景區。遊客可以去到模型室、主看臺四樓、新聞中心和頒獎台,了解F1賽事的幕後。或是走進上賽場卡丁車場親身體驗駕駛的樂趣,這裏同樣是由上賽道設計師赫爾曼·蒂爾克所設計,是亞洲最具挑戰性的卡丁車賽道之一。

從去年底開始,以“文旅商體展”融合發展為契機,上海國際賽車場結合低空經濟陸續推出了賽道試乘和直升機觀光產品的試運營,到上賽場空中看“上海”,景區非賽期接待遊客人次較之前有了大幅增長。2025年多場演唱會、嘉年華也陸續將自己的“主場”搬到了上賽場,隨著場地內賽事、旅遊、展覽、活動等一站式體驗項目不斷豐富,將持續為區域消費及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週末公休日,一家人到上賽場,白天參加豐富的體育文化活動,晚上入住體育主題特色酒店。”這也是久體中心團隊暢想的“汽車文旅”城市品牌藍圖。

發力打造入境游第一站

F1能給主辦城市帶來國際鎂光燈和能見度,這是無形收益。去年底,F1中國大獎賽完成2026年至2030年的新一輪簽約,這體現了F1賽事方對中國大獎賽辦賽品質的高度認可,以及對中國市場的充分信心。未來,F1中國大獎賽還有哪些發力點?

與其他大型活動相比,國際知名體育賽事往往擁有消費能力更強的受眾,且通常具有強烈的消費意願。從目前F1中國大獎賽觀眾構成來看,上海地區以外的國內觀眾佔70%,境外觀眾佔10%。在經歷了一波中國車迷快速成長期后,借助上海打造入境游第一站的背景,吸引境外觀眾“回流”仍有潛力可挖。例如F1新加坡站、摩洛哥站的境外觀眾佔比在50%左右,既賺了“銀子”,又贏得了口碑,都是很好的範本。

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旅遊與休閒管理學院副院長梁志華指出,造成F1中國站境外觀眾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早年的簽證政策是影響入境游的重要障礙,近兩年密集推出的免簽政策在境外的宣傳和推廣還需進一步加強。其次,上海與一些國際主要客源地之間的航班頻次不夠密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境外遊客的出行選擇。

此外,賽事文化的沉澱也是上海需要不斷完善的方面。梁志華認為,國外一些舉辦大型體育賽事上百年的城市,已經形成了深厚的賽事文化和龐大的基礎人群。“上海需要多管道加強賽車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培養更多的車迷群體,讓F1賽事真正融入城市文化。”

賽事舉辦過程中,一些舉辦地對當地民宿等存量資源的利用也值得學習。梁志華以高爾夫球界的頂級賽事——美國大師賽為例,這一比賽地點位於美國的奧古斯塔小鎮,迄今已有90餘年的歷史。賽事舉辦期間,主辦方通過盤活當地民宿資源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不僅解決了短期大量湧入的遊客的住宿問題,也避免了資源浪費。

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楊蔭稚認為,進一步發揮F1中國大獎賽對上海入境旅遊的推動作用,當下已迎來良好機遇。近兩年,中國“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大,境外遊客探訪中國的便利性大幅增加。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國力增強,舉辦各類賽事活動方面的能力愈發卓越,完全有實力承接多樣化的體育盛事。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持續攀升,海外民眾對中國的好奇與嚮往愈發濃烈,渴望親自踏上這片土地一探究竟。

在此背景下,旅遊機構應把握機遇,深耕賽事旅遊這一市場區隔。大型旅行社可憑藉自身資源優勢全面佈局、大力開拓;小型旅行社則應找準定位、精耕細作。不僅如此,賽事旅遊的範疇還可進一步拓展至節事活動入境游,如蘊含豐富中國非遺文化的“到中國過春節”活動,就蘊藏著巨大潛力。

近年來,上海充分考慮城市氣質、產業優勢、資源稟賦特色,通過導入文旅商體展優質資源實現對賽事消費動線的重塑。未來,F1中國大獎賽可以繼續發揮聚合功能和平台優勢,把“賽事主場”轉化為“消費主場”,助力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