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沉默的衛生巾品牌,暴露了一個軟肋
更新于:2025-03-26 02:41:37

中國商業世界,有兩大許願池打卡地:一個是胖東來,一個是雷軍評論區。

自從315曝光垃圾翻新衛生巾後,大家對衛生巾品牌的不信任達到巔峰,胖东来和雷军成了女性的救星。

大家一邊跑去胖東來大排長隊,用10秒被搶空超市衛生巾,一邊湧入雷軍微博評論區,呼籲小米跨界生產衛生巾。

儘管小米生態鏈總經理陳波曾明確回應,小米真做不了衛生巾,但大家仍抓住一切機會督促雷總。

前兩天小米撤回了不做衛生巾的回應,同一天雷軍的“榜一大哥”陳年,表示凡客會出衛生巾,網友順勢扒出小米科技早已在2020年就註冊了“衛生護墊、衛生巾”等第5類商標。

三箭齊發激起千層浪,大家都覺得小米做衛生巾有戲。不管是小米自己做還是托舉凡客做,都讓網友期待值拉滿,紛紛表示:期待凡客能用做T恤的態度做衛生巾,徹底終結“尺寸縮水”“垃圾翻新”的黑暗時代。

衛生巾走向了一個矛盾的十字路口:一邊是900億的市場需求,一邊是潮水般湧來的質疑。

最好做的女性生意,淪落到把直男品牌當救星,誰才是罪魁禍首?

惹眾怒的女性生意,

逼得雷軍“打臉”

“雷總,求生產衛生巾!”

這種“逼宮”式求再創業的留言,從去年開始便刷爆雷軍的每一條微博評論區。

不管是在雷軍直播間里還是健身打卡照下,總有人鍥而不捨地用“衛生巾創業專案”刷屏。

之所以把小米當成救星,是因為大家實在苦衛生巾久矣。

近幾年,衛生巾幾乎成了塌房釘子戶,在黑貓投訴平臺上,與衛生巾相關的投訴高達2890條,問題涵蓋貨不對板、黴點和蟲卵、重金屬超標等各種問題。再加上今年315晚會曝光“翻新衛生巾”醜聞,衛生巾品牌幾乎全軍覆沒,全國女性的安全感碎了一地。

在各大社交平臺只要一提起衛生巾,就堪比“當代祥林嫂”吐槽現場。

抖音上,#衛生巾相關話題,播放量高達317億次,相關視頻吐槽和測評推薦各佔半邊天。

然而,被惹怒的女生們,一氣之下也只是氣了一下拿品牌們毫無辦法,畢竟衛生巾是4億女生的剛需產品,就算集體塌房也得買。

大家只能磨鍊自己的火眼金睛,如今在社交平臺“衛生巾紅黑榜”“沒塌房品牌推薦”“衛生巾測評”都是流量密碼。小紅書上掛著#沒塌房品牌推薦的廣告,都有1萬多條筆記。

除此之外,還有人曲線救國通過代購尋求心理安慰。

從去年開始,去香港代購衛生巾成了新潮流,一位香港藥房老闆娘表示,內地“衛生巾爆雷”後,很多人拉著行李箱來採購。衛生巾銷量是以前的3倍,貨源也比較緊張,有些甚至被買斷貨。

一些香港代購趁著這波熱潮賺得盆滿缽滿,他們以一比一的匯率收費,每包還另收1元的代購費,跑一趟就賺幾百塊。

這股“搶購潮”還傳到了日本代購界,有不少人在核污染和乾淨衛生巾之間向後者妥協。黃牛也趁機清空日本衛生巾貨架,逼得不少藥妝店限購。

網友們轉求做手機和做襯衫的直男品牌,還有個原因是,出現問題時衛生巾行業的集體失聲。

在品牌客服用“愛買不買”的傲慢態度回復顧客時,管道商卻把自己逼成“檢測機構”幫品牌挽尊。

315後胖東來的衛生巾銷售區域,每個品牌前都掛著產品檢測報告,記錄著微生物指標、甲醛含量、吸水性能、材質成分等數據,有的多達幾十頁;京東超市專門建立了科學實驗室,買了高精設備檢測,承諾不合標準100倍賠償。

相比拿出考研精神選品牌,倒逼雷軍創業反而成了捷徑。

頻繁塌房的衛生巾,

藏著兩個無奈

2018年電影《印度合夥人》上映時,不少人震驚於印度女性的衛生巾羞恥症,也同情他們的衛生巾商業化那麼晚。

其實中國的衛生巾商業史也是一部極簡史,到現在僅發展了40多年。

20世紀80年代,衛生巾才正式作為商品出現,一本叫《餘杭造紙廠志》的地方誌記錄:“1981年10月,婦女衛生巾廠房動工”。

1985年,福建人許連捷創辦了恆安集團,推出一款“安樂”衛生巾。他帶著男銷售跑遍各大商店,但根本沒有人願意把這東西擺在貨架上,壓根賣不出去。

這也意味著,很多80后,小時候都沒見過衛生巾。

1986年,許連捷決定重金賭一把,買下了熱播劇《八仙過海》的片中廣告。這個廣告平地一聲雷,引爆了女性隱蔽的需求,迅速佔領了上海70%~80%的市場,然後打開了各大城市的銷路。

直到1999年,全國才有了超過1000家的衛生巾生產商,衛生巾年銷售量達到300億元,有一半中國女性用上了衛生巾。

此時外資品牌四大天王——寶潔的護舒寶、花王的樂而雅、金佰利的高潔絲和尤妮佳的蘇菲,因為進入市場早、管道力強、品牌聲量大有很強的話語權。

因此,當媒體靈魂拷問:中國千億的衛生巾市場,為什麼養不出一個靠譜的國民品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短短幾十年的發展時間里,衛生巾行業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大家熟知的國民品牌中,年齡最大的也就是推出七度空間的恆安集團。

近兩年頻繁塌房的衛生巾品牌,也扯下了行業的兩大遮羞布:

1.暴利背後,偷工減料摳成本

中泰證券發佈的《衛生巾行業深度報告》,曾將衛生巾定義為“剛需屬性的高毛利行業”。

2024年上半年,自由點母公司毛利率為57.37%;七度空間母公司衛生巾業務毛利率達到62.7%;行業平均毛利率也有45%,的確算是“暴利”行業,

實際上,衛生巾行業是高毛利低凈利的行業。剔除廣告行銷、渠道費用后,淨獲利率會下滑到10%上下。

因此有品牌會鋌而走險,尺寸縮水背後,就是衛生巾精度手量看不出差距,做短就能節約成本。

一些企業為爭奪下沉市場,將產品克重縮減23%,還用再生漿板替代原生木漿。某企業負責人坦言:“一片衛生巾減少5毫米,每年能省下千萬成本”。

因此,當全網呼籲改良尺寸,廠家不是做不到,而是為了控制成本不願做。

當合規成本與價格戰倒掛,難免有人鑽漏洞。

2.標準滯後,市場魚龍混雜

發展時間短,使得衛生巾行業規範並不完善。

比如,決定產品安全性的核心指標,是否含有可遷移性螢光劑、甲醛釋放量,均未納入強制性國標,且pH值、甲醛含量要求遠低於嬰幼兒用品,抽檢覆蓋率不足30%;產品標準中採用的“滑滲量”測試法,源自1999年的標準,遠落後於現在的需求,新國標落地也需要很長時間。

現行國標的起草單位共10個,8個都是衛生巾企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讓大家的信任感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中國衛生巾市場看似龐大,但約60%的市場份額被散裝衛生巾佔據,國際大牌和國產新品牌佔比不足一半,這就使得貼牌衛生巾魚龍混雜。

泉州一家婦幼衛生用品廠家的工作人員表示,只要委託方提供商標或者營業執照,工廠就可以提供貼牌加工服務。

標準滯後“縱容”企業偷工減料,更讓劣質衛生巾披著“合格”外衣橫行市場,這也使得衛生巾行業翻車率大大提高。

700億市場的致命漏洞,

不能靠外行來補

儘管爭議頻出但作為生活必需品,衛生巾市場需求持續旺盛。

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衛生巾市場規模接近700億元。

面對700億的龐大市場,就算小米和凡客入局,憑藉供應鏈整合能力和品牌力或能短期內以“高性價比”搶佔市場,但其跨界本質仍是“降維打擊”,難以根治行業頑疾。

小米們可以成為攪動死水的鯰魚,但無法代替魚群學會游泳。衛生巾品牌們想要重拾使用者信任,就要先解決兩大刻板印象:

首先,消費者不需要新概念,要解決真痛點。

近兩年,衛生巾的銷售模式越來越像新消費品牌,瘋狂卷概念來增加賣點。

一些品牌以各種添加物為賣點,加點薄荷腦香精宣稱清涼抑菌;增加益生菌號稱能平衡菌群;還有的開始捲香型,廣告語都是貴婦級香氛,無所“味”懼;最離譜的是有品牌把衛生巾和暖寶寶合二為一,推出加熱衛生巾。

在材料方面,衛生巾也經歷了從普通棉到新疆長絨棉、海島棉、有機棉以及其他科技材料的升級,並帶動價格升級。

最近一段時間,品牌又開始捲贈品,你家送化妝包,我家送行李箱,現在有些品牌已經都開始送CD相機,總之是無死角拿捏女生。

然而在這些概念賣點之外,網友的真實痛點卻一直被忽略。

藝恩營銷智庫的數據統計,去年1-9月,全網關於“衛生巾”的討論中,側漏、反滲、移位、悶熱等問題被頻繁提及。

面對這些實際痛點,衛生巾的“產品升級”就顯得單薄、無效。與其去做比基尼樣式的安睡褲,不如下狠心解決尺寸、側漏、安全等基本問題。

對女性來說,安全可以是賣點,但不能是底線。衛生巾也不需要太多“女性”,而是需要“人性化”。

其次,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來自品質不是廣告。

據相關研究統計,在最近六年的時間里,衛生巾的價格已經上漲了24%。

居高不下的價格背後,品牌營銷費用佔了大頭。某傳統企業2024年中期報告揭示,其在推廣行銷上投入的費用高達15%,新興品牌的佔比甚至能突破20%,比快消品行業均值12%~18%還高。

衛生巾品牌砸錢請明星代言,已經成了品牌行銷標配。

然而,在全網對衛生巾的探討中,人們最關注的依然是吸收性、安全性、舒適度等基本要素,其次才是品牌力和價格。

金錯刀在對周圍女性用戶的採訪中發現,對比其他細分品類,女性對衛生巾品牌的忠誠度偏高。大多數人找到一個合適品牌會一直用,但決定他們品牌忠誠度的,是體驗而不是廣告。

品牌與其砸錢打廣告,不如多花心思研究真需求。

一個高度成熟的行業,卻依舊“委屈”每一位消費者。本質或許是因為衛生巾作為女性剛需品的意識還遠遠不夠。

小米、凡客可以兼職做衛生巾,但主業品牌應該有更好的解題思路。只有衛生巾品牌敢於主動公開標準數值、維護品類秩序,消費者才能主動淘汰不良商家,整個行業才能為自己正名。

衛生巾不是科技產品,但它需要科技企業的敬畏之心。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