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冷知識——三江平原
更新于:2025-03-26 02:33:23

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省東部,是東北平原的東北部平原,西起小興安嶺東南端,東至烏蘇里江,北自黑龍江畔,南抵興凱湖,總面積10.89萬平方公里。

遠古時期,三江平原所在區域處於地殼運動活躍地帶。受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的影響,這裡的地殼發生了複雜的褶皺和斷裂,形成了一系列的構造盆地,為三江平原的形成奠定了地質基礎。

隨著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這三條大河不斷地從上游攜帶大量的泥沙等物質。這些泥沙在盆地內逐漸沉積,隨著時間的推移,沉積層不斷加厚,逐漸填平了盆地,形成了廣闊的平原地貌。

近百年來,人類活動對三江平原的影響日益顯著。大規模的開墾活動使大量的濕地被改造成農田,改變了地表的植被和水文狀況。不過,近年來隨著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實施了退耕還濕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恢復了部分濕地生態,對三江平原的生態演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考古發掘證實,距今17000-13000年前三江平原已生活著從事漁獵經濟的人群。先秦時期為肅慎人,漢魏時期稱挹嬈人,魏晉南北朝時期稱勿吉人,隋唐時期是黑水靺鞨人,遼、金、元、明中期稱女真人,明末清初為滿、赫哲、鄂倫春、蒙古等民族。

清朝時,距離三江平原不到200公里的寧古塔是著名的流放之地,這裡也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新中國成立前,三江平原因沼澤遍佈、人煙稀少,有“北大荒”之稱。

1954年至1956年,王震司令員率領鐵道兵在三江平原創建了一批農場,如八五零農場,拉開了三江平原大規模開發的序幕。此後,經過多年的開墾建設,三江平原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三江平原是由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沖積形成的低平原,地勢低平,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50-60米,地面總坡降1/10000,廣闊低平的地貌使得排水不暢,容易積水。

主要地貌類型為階地和河漫灘,沿西部和南部邊緣為裙狀沖、洪積傾斜平原。平原上僅見少數孤山殘丘,廣布碟型和線型淺窪地,切割微弱。 

“三江”及其支流縱橫交錯,河網密佈。中小河流皆為平原沼澤性河流,且多為沼澤植被所覆蓋,河流坡降平緩,水流緩慢,宣洩能力差,洪水期容易泛濫。

由於地勢低平、降水集中、徑流緩慢以及土質黏重等原因,地表長期過濕,積水過多,形成了大面積的沼澤水體和沼澤化植被、土壤,沼澤與沼澤化土地面積約240萬公頃,是中國最大的沼澤分佈區。

三江平原的氣候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熱多雨,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3℃~3.9℃,全年日平均氣溫大於10℃的有效積溫2250℃~2800℃,適於多種作物生長。

三江平原總面積約10.9萬平方公里,地勢平坦開闊,為大規模農業機械化作業和集約化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土壤類型有棕壤、黑土、白漿土、草甸土及沼澤土五大類。其中黑土、草甸土等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肥力較高,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水資源豐富,總量達187.64億立方米。此外,平原上還有眾多的河流、湖泊、沼澤等水體,為農業灌溉、工業用水、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有252萬公頃的針闊混交林,主要樹種有紅松、落葉松、樟樹等。此外,還有大量的濕地植物,如小葉章、沼柳、苔草和蘆葦等。

這片廣袤的濕地,不僅以其獨特的生態環境著稱,更承載著無數珍稀瀕危物種的繁衍生息。東方白鸛、丹頂鶴、黑鸛等珍稀鳥類在此棲息,它們將這裡視為重要的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

同時,這裡還生活著眾多水生動物,如黑琵鷺、白琵鷺、白頭鶴等,共同構成了這片濕地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三江平原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金、鐵、銅、鋅等。其中,鶴崗、雙鴨山等地的煤炭資源儲量大、品質優,是中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之一。

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撓力河、洪河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赫哲族等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村,既可以欣賞到廣袤的濕地風光、珍稀的野生動植物,還能體驗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