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援藏日記》在今年3月20日正式登陸全國院線,這部影片沒有轟轟烈烈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過度煽情的情節,但它憑藉著真切的情感和細膩的鏡頭語言,打動了不少觀眾。導演陳中陽和兩位主演范家其、王海祥在近日的專訪中,講述了影片創作背後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們在藏區拍攝的點點滴滴。影片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援藏的電影,它更是關於成長、關於改變、關於人與人之間真摯情感的故事。
《援藏日記》這部電影並非單純的勵志故事,而是從一個普通大學生韓松支教的經歷入手,講述了他如何克服高原反應、環境適應困難、甚至盜獵者威脅等困境,最終與藏族學生建立深厚的情誼,並且決定留下來與藏族姑娘格桑梅朵一同為改變當地孩子的命運努力。
影片的創作背景並不複雜,但它的深度卻令人意外。導演陳中陽表示,《援藏日記》是為了紀念援藏30周年而拍攝的。他特別選擇了教育這個切入點,因為他認為教育不僅能改變人的命運,更能為孩子們帶去希望。而支教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碰撞,以及教育對生活的改變,才是這部電影最想傳達的核心。
《援藏日記》中的主人公韓松並不是什麼“完美英雄”。第一,他也許只是懷著一些單純的理想主義去支教,但隨著與藏族孩子們的接觸,他逐漸發覺,支教不僅僅是給與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觸碰與成長。正如導演所說,韓松從一開始的“外來者”,逐步找到了與藏區、與學生們真正相處的方式,最終讓自己融入了這片土地。
范家其在影片中飾演韓松,談到對這個角色的理解時,他用了“階梯式成長”來形容。從開拍的前幾天,他一直在摸索自己對角色的理解。面對導演的嚴厲要求,他心裏壓力很大,甚至曾在片場發洩情緒,用“烏兒朵”——一種驅狼的投石器,去宣洩自己的不安,結果不小心砸中了導演的車窗。然而,這個突如其來的“意外”卻反而説明范家其找到了角色的突破口,真正理解了韓松的內心世界:“我忽然明白,韓松和我一樣,都是在陌生的環境里摸索前行,只有摔倒、撞牆,才能突破自己。”
而王海祥飾演的格桑朗措,則是一個藏族教師的縮影,這個角色的原型來自一位曾與盜獵者搏鬥併為此獻身的小學校長。王海祥為了更好地詮釋這個角色,特意向當地藏族孩子們學習語言、歌曲和舞蹈,最終,他不再被視作外來者,而是被當地人當作“自己人”。他所飾演的格桑朗措,雖然沒有直接展現其犧牲事蹟,但他的無私精神和堅守信念,傳遞出了藏區教師們的偉大與無畏。
為了更真實地展現援藏支教的生活,導演陳中陽帶領劇組深入藏區進行實地考察。從甘南到甘孜,從黃南到西藏,他們走遍了多個藏區,為影片收集真實的素材。陳中陽透露,劇本中的許多情節,在拍攝過程中被完全推翻。“我們發現,援藏的故事遠遠不是那麼簡單的‘奉獻’與‘付出’,更是一種深刻的人際交往和心靈碰撞。”於是,電影中的每一幕,幾乎都充滿了藏區特有的情感氣息。
例如,影片中的一幕,藏民為援藏教師搭建簡陋的廁所,場景雖然簡單,卻表現了藏族人民的熱情與純樸。在高原艱苦的拍攝環境中,劇組經歷了極端天氣的挑戰——烈日、狂風、暴雨、冰雹,常常在同一天內交替出現。拍攝條件非常艱苦,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影片的創作,反而讓每一位演員和工作人員都更加珍惜每一次能夠拍攝的機會。范家其和王海祥回憶,在高原拍攝的日子里,他們不僅要應對嚴酷的自然條件,還要時刻保持對角色的專注與投入,這種經歷讓他們感受到了“平凡中的偉大”。
電影中,還有一場特別感人的戲,藏族學生僧格之死的情節。劇組挑選了700多個藏族孩子,最終確定了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出演影片中的角色。在拍攝過程中,孩子們的哭泣並非出於表演,而是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陳中陽表示,這種真情實感,最終成為電影最珍貴的底色。而這些孩子們帶來的情感張力,也使得影片更具感染力。
《援藏日記》雖然是一部小成本電影,但它所承載的情感和意義遠遠超出了常規的影視作品。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援藏支教的艱辛與美好,更讓我們感受到平凡人物的堅守與奉獻。正如影片所展現的那樣,教育的力量是無形的,它可以改變一個人、一群人,甚至一個地區的未來。每一個普通的援藏教師,都可能成為當地孩子們一生的指路明燈,而這些“燈火”匯聚起來,便成就了藏區的希望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