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是“吃”出來的?提醒:3種食物容易堵血管,再愛吃也要管住嘴
更新于:2025-03-26 02:23:14

健康是生活的基石,而腦梗卻像一顆隱藏的“地雷”,隨時可能威脅我們的生命。62歲的徐先生就經歷了這樣一場驚心動魄的健康危機,而這場危機背後,隱藏著許多我們忽視的健康細節。

徐先生一直身體硬朗,可就在前幾日,一場意外打破了平靜。那天,他和牌友們圍坐在一起,沉浸在麻將的樂趣中。突然,他抓起的牌“啪”的一聲掉在地上,緊接著,一陣暈眩襲來,他的右側身體開始麻木,而且這種麻木感還在不斷加重。他以為只是久坐引起的麻痹,沒太在意,但在飯桌上,他發現自己連一口麵條都吞咽困難,暈眩感越來越重,還伴隨著噁心、嘔吐,最後意識模糊,暈倒在地。幸運的是,妻子及時發現,將他緊急送往醫院。經過CT檢查,醫生診斷為急性腦梗塞。好在搶救及時,經過溶栓治療,徐先生化險為夷。

在病房裡,親戚們紛紛前來探望,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有人問徐先生:“老徐,你平時補葉酸嗎?”徐先生一臉疑惑:“吃那玩意幹啥?葉酸不是孕婦才吃的嗎?”親戚解釋說:“你這就不知道了吧,補葉酸對於降低腦梗發生可是有很大積極影響的!”徐先生這才意識到,原來葉酸和腦梗之間還有這樣的聯繫。

一、腦梗高發,葉酸不足是“禍根”嗎?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高血壓患者都需要補充葉酸。如果高血壓患者沒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盲目補充葉酸反而可能降低免疫力。一般來說,每日飲食中攝入400克蔬菜(其中包含200克綠葉蔬菜)以及300克水果,基本就能滿足每日所需葉酸。對於葉酸不足的人群,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葉酸補充劑。

二、無端出現5個異樣,警惕腦梗來襲

腦梗的致死率和致殘率都非常高,它常常給人猝不及防的感覺,但實際上,腦梗在出現前,身體也會發出一些信號。這些信號就像身體發出的“求救電報”,提醒我們危險可能正在逼近。

1. 視力障礙:大腦的“警報燈”

腦梗早期可能會破壞大腦視覺神經中樞,導致患者出現視覺模糊、偏盲或視野變窄等視力障礙癥狀。這些癥狀通常是暫時性的,一般在1小時內逐漸消失。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檢查。

2. 突然頭暈頭痛:高血壓患者的“預警信號”

突然性頭暈頭痛是腦梗早期的一個首發癥狀,尤其是高血壓患者。如果在短期內反覆出現頭暈頭痛癥狀,應當高度警惕。這就好比身體在用疼痛的方式提醒我們,血管可能已經出現了問題。

3. 活動障礙:肢體的“異常信號”

腦梗發生前,患者可能會出現活動障礙的癥狀,表現為上肢無力、不靈活,甚至一側肢體出現麻木感、容易摔倒。此外,也可能出現一側面部麻木無力、口角歪斜、流涎等情況。這些癥狀都是身體在提醒我們,大腦的某些區域可能已經受到了影響。

4. 語言障礙:大腦的“溝通故障”

腦梗也會影響大腦的語言中樞,導致患者出現說話困難的情況。患者可能會發現自己說話含糊不清,或者聽不懂別人的話。這就好比大腦的“通信系統”出現了故障,無法正常傳遞資訊。

5. 犯困、嗜睡:血氧供應不足的“提示”

腦梗發生時,顱內動脈逐漸狹窄或閉塞,血氧供應不足,容易讓人哈欠連連、注意力不集中。如果經常感到無緣無故的困倦和嗜睡,一定要警惕腦梗的可能性。

三、吃出來的“腦梗”,3類食物要盡量少吃

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中,高鹽、高油、高糖食物隨處可見。很多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欲,不加節制地大吃特吃,卻不知道這些食物可能正在悄悄增加腦梗的風險。

1. 高鹽食物:血管的“隱形殺手”

很多人喜歡吃鹹菜、醃制菜等高鹽食物,但這些食物中的鹽分過高,會導致血壓升高,血管彈性降低。鈉鹽還會不斷損傷血管內皮,讓更多的脂質沉澱在血管壁上,使血液越發粘稠,增加血管堵塞的風險。除了鹹菜,加工肉、臘腸、果脯蜜餞、乾果零食等也是高鹽食物,建議盡量少吃。

2. 高油食物:血管的“堵塞劑”

高油食物會讓你攝入過量的飽和脂肪和熱量,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升高,加速血管堵塞、變窄的風險。同時,高油飲食還可能誘發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壓等慢性病,而這些慢性疾病都是腦梗的潛在危險因素。因此,油炸食品、動物內臟等高油食物最好少吃。

3. 高糖食物:血液的“增稠劑”

每日飲食中攝入過量的糖類會使熱量超標,多餘的糖在體內轉化為甘油三酯,直接導致血液粘稠度上升,血流變緩,血管更容易發生堵塞。因此,可樂、奶茶、甜點等高糖食物建議盡量少吃。

四、守護健康,從飲食開始

徐先生的經歷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腦梗雖然可怕,但通過合理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我們可以有效降低其發生的風險。葉酸的補充、健康飲食的堅持,以及對身體信號的重視,都是守護健康的重要環節。

健康是生活的基石,我們不能等到失去它時才後悔莫及。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關注自己的飲食習慣,減少高鹽、高油、高糖食物的攝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攝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尤其是對於高血壓患者和高危人群,更要重視葉酸的補充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監測。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