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劇中,導演運用了大量的影視特效,不管是真人表演的影視劇還是動畫影視劇,都插入了大量的影視特效,而且造價不菲。看著視覺效果不錯,但深究其內容與情節的設置,再看看臺詞的設計,看看整體結構,似乎就沒有那麼美好了。可以說,影視特效用的太多,就相當於雜耍,會妨礙內容的表達。
隨著高科技製作技術的引入,影視劇中的特效展示成了必不可少的內容。真人表演的影視劇加入一定的特效,尤其是一些玄幻類、修真類題材的影視劇,要出現演員騰雲駕霧的鏡頭,出現演員降妖除怪的魔幻特效鏡頭,還會出現演員進入天界或地獄的鏡頭,這些鏡頭都需要動畫設計。倘若只是人工搭建一些場景,就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得不償失。比起人工搭建一座影視城,用電腦製作影視動畫特效,會省時省力,還會省錢。曾經有大導演為了拍攝一部古裝劇,搭建了一座戰國時期的城池,只是投資就用了10億。還有的為了拍攝一部民國時期的電影,竟然搭建了一座民國時期的舊上海城市,投資也在10億左右。拍完電影之後,搭建的城池就可以當成旅遊景點,供人們參觀旅遊了,當然遊人要掏門票,給地方政府創造收益。現在完全不用那麼麻煩,很多演員只是在綠幕前表演,動作就像跳舞一樣,加上後期的電腦合成製作,再加上影視配音,就弄出了生動的效果,簡直以假亂真。越是這樣,就越能刺激影視特效的生產與製作,也能夠刺激影視特效行業的進化。甚至讓很多演員都變成了純粹的舞蹈演員,而不再到真實的場景中表演。
影視劇拍到了這樣的效果,簡直就像馬戲團的雜耍。照相技術剛剛出現的時候,馬戲團會利用照相技術來賺錢。觀眾還不知道照相技術是怎麼回事,會驚歎於魔術師的表演,竟然可以在一張小小的底片上留下人的影子,就好像把人的魂魄留在了上面一樣。即便照相技術應用於民間,人們也仍然對照相技術保留一定的恐懼,以為攝影師會把人的魂魄留到照相底片上,留在照片上,起碼留下了一部分,人就會喪失一部分精氣神,甚至會因此而喪命。後來照相技術完全普及以後,人們才失掉了這種恐懼。由照相技術發展到影視技術,完全可以拍攝流動畫面,可以留下影視資料,供後人分析和揣摩。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需要影視藝術不斷進化,最終發展出電腦加工的影視技術,會進行大數據的處理。人工智慧協助人類處理大量的影視圖像,最終生成讓人驚歎的效果。這樣的效果應用於影視劇的時候,會讓人大為驚歎,以為導演才氣縱橫,其實觀看影視劇的人都是感性的,很容易被影視劇中的特效感染,卻往往忽略了影視劇的內容和情節,忽略的臺詞和結構,以至於覺得影視劇不錯,其實是一種錯覺。
86版《西遊記》拍攝的時候運用了一些特效,但囿於當時科學技術的限制,很多特效並沒有加入人工智慧計算,沒有進行後期高級的影視渲染。雖然拍的有些簡陋,但足以讓觀眾驚歎,其內容和情節還算不錯。當時很多人沒有接觸過影視特效技術,看到孫悟空騰雲駕霧以及上天入地的特效,就覺得開了眼界,而且會被其中的情節感染,被牽著鼻子走,已經算是著迷了。倘若放到現在,用現在的影視技術來拍攝《西遊記》,恐怕就會拍出很多高級的特效,但內容和情節卻不如86版的豐富,語言和結構也不如86版處理的精當。導演專注於特效技術的同時,會給觀眾帶來豐富的視聽體驗,但很容易忽略內容和情節的打磨,忽略語言和結構的構建,最終弄得視覺效果不錯,也花了很多錢來製作特效,卻不一定成為人們喜歡的影視劇,也不一定成為賣座的影視劇。很多導演模仿好萊塢電影的大製作手筆,要在電影中砸錢弄特效,而且一定要弄得非常華麗,就像某位國師級的大導演一樣,每次拍商業片都會注重畫面效果,而他本身就是攝影師出身,會注重影視特效,注重畫面的美感,而情節卻往往乏善可陳。
影視特效運用多了,就會成為一種常態,尤其是導演拍攝一些玄幻類、修真類的作品,不運用特效就相當於自縛手腳,也相當於弄了低品質的影片給觀眾看,其實是一種誤導。並不是特效不能用,而是應該把精力放在內容和情節的打磨上面,放在語言和結構的構建方面,要專注於表演,而不是專注於特效。看電影看的是內容和情感,而不是單純看特效,不然就和看萬花筒沒什麼區別了,當時覺得很新鮮,過後什麼都不記得。影視藝術需要追求內容的創新,追求語言和結構的創新,同時又要讓觀眾看得懂,倘若單純追求影視特效,就會弄成了雜耍式的影視,糊弄觀眾不說,還形不成自己的風格,最終容易被市場淘汰。觀眾的胃口好像被商業片慣壞了,尤其被一些影視特效影響壞了,以為看電影或電視劇就一定要看到影視特效,不然就認為影視中沒有高科技含量。其實看影視片看的是內容,體會的是情感,揣摩的是解構,品味的是語言,而不僅僅看特效。
以特效取勝的影視片有著雜耍的性質,容易糊弄觀眾,也容易燒錢。這種燒錢值不值得,還是導演需要深思的問題。倘若所有的影視片都在強調特效藝術,都在強調電腦製作,後期渲染,那麼這樣的現象就會成為常態,也會成為燒錢的一種競爭,最終會讓影視技術流於雜耍的等級,並不能上升到高品位的製作水準,當然也就有損影視藝術的發展,並不值得提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