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般的沉靜
更新于:2025-03-26 00:21:54

電影《沉靜如海》海報

“我之所以喜歡大海是因為它的寧靜”——這是電影《沉靜如海》中男主人公維爾納的點題臺詞。

法國“二戰”題材電影《沉靜如海》講述了1941年11月德軍佔領下的法國,德國國防軍軍官維爾納被強行安置在鋼琴老師妮安娜家中居住,妮安娜在沉默的反抗中逐漸與這位德國軍官互生情愫,但這段姻緣終究在戰爭的硝煙中成為永訣的傷痕。

影片男女主人公的親人都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佔領區下濱海小城的城堡中,妮安娜以家庭鋼琴教師為職業謀生,和年事已高的爺爺相依為命,生活在苦中作樂的平靜中度過。維爾納的到來打破了平靜:軍車的轟鳴聲、軍靴的鏘鏘聲、入侵者的強行入住讓妮安娜即使面對維爾納——這位溫文爾雅、知書達理的德國軍官,也堅決秉持著“沉默是無聲的反抗”這一行為準則。

隨著劇情的發展,妮安娜對維爾納的態度在潛移默化中轉變了。通過德軍軍官維爾納與妮安娜的表親帕斯卡爾的人物形象對比,突出了電影主題。二人同為妮安娜的追求者:一個是古典音樂作曲家,另一個是聽通俗音樂的農場主;一個是儀錶堂堂、熱愛法國文學的謙謙君子,另一個是圖謀不軌、乘人之危的好色之徒;一個是在“忠於責任與入侵者”之間無法做出身份抉擇而備受精神折磨的文明人,另一個是國家責任淡漠、追求及時行樂、酒足飯飽的逍遙偽君子。情感的天平在妮安娜的心中早已有了判斷。她那份對維爾納真摯、沉靜的情感——在他每日早晚的問候中,在他幫助受傷的鄰居孩子挺拔的背影中,在他與其他德國軍官對戰爭不同看法的激烈爭辯中,更在他挽救自己不受到帕斯卡爾的侵害而挺身而出的堅定眼神中,萌生和篤定的。從“這是一座有靈魂的房子”到“我非常尊重那些熱愛祖國的人”,維爾納感人至深的話語,讓妮安娜將這份情感深深地藏在心中。作為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全片男女主人公沒有任何肢體接觸,甚至連一句對話都沒有,無言的情感敘述卻感人至深。片尾當妮安娜淚流滿面送別趕赴東線戰場的維爾納時,一句“再見”道盡了千言萬語,這既是訣別也是妮安娜對維爾納的感情回應。今晚一別,恐無再見之日,維爾納以沉靜的微笑迎接必將戰死沙場的人生結局。自古知音總難求,維爾納說過要忠於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也許也是妮安娜加入抵抗組織的原因。

片中的電影配樂可以看作是情節發展的“第三主人公”。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這部“音樂聖經”照亮了男女主人公情感的大海。維爾納初到妮安娜家中時,因為聽到妮安娜彈奏《十二平均律》中的《C大調前奏曲》而在門口駐足。這首曲子節奏舒緩,旋律清純動人,宛如流水月光下的沉靜海面,雖然演奏難度不大,但要演繹出作曲家的初衷,需要彈奏者對樂曲風格有很深的領悟力。聖誕平安夜維爾納與妮安娜難得的獨處,妮安娜聽著維爾納背譜演奏此曲,爐火照亮了她平靜、青春的面龐,此刻她的內心被融化了。正如漢斯立克在他的《論音樂的美》中說的——音樂總是伴隨著人們內心最溫柔、最深沉的情感,也成為讚美這些情感的間接方式。維爾納在用《十二平均律》的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對妮安娜情感表白,這份表白的基礎就是對音樂的共鳴。當抵抗分子在維爾納的車上裝炸彈時,妮安娜苦苦等待一夜,只為在維爾納出門前做些什麼,她做到了——當《十二平均律》的第二首響起時,維爾納第一時間走近鋼琴,他感動非常,充滿驚喜和欣慰,他知道這是妮安娜對他表白的回應。這首曲子快速的節奏和交替上升的旋律變化暗示維爾納此時命懸一線,這既是妮安娜的情感表白,也是她無法講明的警告。猝不及防的爆炸聲,維爾納明白了一切——她用音樂救了他的命。當兩雙湛藍色的眼睛對視時,他們找到了彼此眼中的明亮大海。

整部電影的敘事風格如沉靜的大海,正如男主人公所說:“大海是寧靜的,要學會傾聽。”這既是表白,也是導演借他之口,引導觀眾如何去欣賞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