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
《博物館簡史》:李翔、一森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今天的博物館處在一個最好的年代。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超14億人次。人們已經習慣了在大型展覽外排長隊,不用出國就可以看到海外珍藏,博物館也逐漸成為人們出行或旅遊目的地選擇的重要參考因素。
博物館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原因是什麼?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文物保存和公共教育功能——這與200多年前問世之際並沒有本質差別,一個令人信服的觀點是,在這個繁忙而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博物館是一片美麗而平靜的綠洲,為實現建立在人類文明共同成果基礎上的相互理解帶來了希望。隨著社會節奏加快,日常生活在快速消費品、短暫的網紅效應和虛擬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起伏,博物館中的珍藏體現了持久的價值觀和集體記憶。它似乎創造了一個遠離當代社會複雜性和釋放壓力的地方,那些真正的傑作為安靜的沉思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寧靜空間。也正是因為博物館在我們的社會中如此重要,我們才會關注和討論博物館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它應該展出什麼,以及它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展陳。
《博物館簡史》正是一部在歷史脈絡里對博物館形態、功能及角色演變進行科普的讀物。作者跨越博物館學、藝術史、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領域,多視角呈現了18—21世紀博物館特別是藝術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博物館如何從最初的私人收藏空間轉變為公共機構;得益於科技的發展和全世界交流的日益頻繁,博物館如何豐富其可能性;社會各界對博物館提出怎樣的需求和期望;博物館在公共化、市場化、產業化方面有哪些探索……作者梳理和記錄了博物館蛻變的重要節點和一些代表性博物館的“高光時刻”,從中探尋博物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及其意義。
如今,我們也真切感受到博物館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博物館面對著不同背景的參觀者,需要滿足不同群體的觀看期待;策展人的工作方式也發生了改變,被要求以更敏感的視角去對待來自不同文化的展品,尊重展品的歷史及意義;此外,博物館還要考慮不斷上漲的運營成本和其他娛樂形式對注意力的爭奪,在現實和虛擬、高雅和通俗之間尋找安身之所。從這個角度來看,重新思考博物館的使命及其實踐方式,是擺在所有博物館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博物館簡史》在理論知識和在地實踐之間自由切換,試圖從歷史的時空中找出解決今天問題的線索。希望讀者也可以藉助本書,在過去和當下的多重佐證下,對博物館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從而共同助力我國博物館生態的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1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