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罪圖鑒》第二季播出後,觀眾再次見證了檀健次飾演的沈翊這一角色的成長與變化。從第一季到第二季,沈翊經歷了從“天才隕落”到“真相捕手”的蛻變,而檀健次也在這一過程中,探索和挑戰著人物的深度與複雜性。這部劇不僅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也讓我們看到了職業與個人探索之間的衝突,以及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沈翊的故事,開篇便是一個帶有強烈對比的敘述——他是一個擁有非凡繪畫天賦的青年畫家,因其三歲便展現出繪畫的神奇才能,被譽為“天才少年”。然而,這份才華並沒有帶給他一帆風順的生活。七年前,因為為一名神秘女子作畫,間接導致了刑警雷一斐的犧牲,沈翊因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甚至失去了記憶。為了贖回內心的愧疚,他將所有的畫作燒毀,最終轉行成為了一名警校的美術教授。
這一轉變並非一蹴而就。沈翊的複雜性不僅僅體現在他對過往的自責與悔惱,更在於他如何在一度走向低谷后,找回自己內心的勇氣,重新接觸那個曾讓他痛苦不堪的世界。在刑警隊,沈翊憑藉其非凡的觀察力與細緻入微的洞察力,説明破獲了多個大案,這也使得他從“天才隕落”逐步蛻變為“真相捕手”。
隨著《獵罪圖鑒》第二季的上映,沈翊的人物塑造進入了一個更為深刻的階段。檀健次談到自己在演繹這一角色時的變化時表示,第一季他更多是想要精準地表現沈翊的技能和業務能力,而到了第二季,他則更傾向於挖掘沈翊內心的複雜性與多重面向。第二季中的沈翊,開始深入探討人性、人格以及職業與個人探索之間的矛盾。他在面對職業和個人探索的衝突時,經歷了更多的困惑與迷茫。
有一幕,劇中的搭檔杜城曾對沈翊提出過一個深刻的疑問:“如果有一天,你的職業和你的探索產生了衝突,你怎麼選?”這不僅是沈翊面臨的問題,也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困境——職業和個人理想常常是兩條看似平行的軌道,而如何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成為了沈翊更為艱難的課題。
這一問題,檀健次在採訪中也有過自己的感悟。他表示,在面對職業與探索之間的衝突時,每個人都需要通過自我對話來找到答案。並且,正如他在表演中所追求的那樣,“每個角色的挑戰都需要走進角色的內心,而這種探索的過程,往往是非常個人化的”。他還提到,儘管有時候會因某些角色和自身的氣質有所衝突,但正是這種挑戰,激發了他不斷前進的動力。
檀健次在過去幾年的作品中,塑造了多個豐富多彩的角色形象,《被我弄丟的你》中的白曉宇、《長相思》中的相柳、《四方館》中的元莫等,都是他不同面向的展現。對於表演,檀健次沒有固定的“公式”,他坦言自己並非什麼表演大師,而是依賴於自己在實踐中摸索出的方式方法。這種個人化的表演方式,不是追求一成不變的模式,而是通過真誠與鬆弛的心態去理解每一個角色。
他分享了自己的理解:“真誠”是所有表演的基礎。正如他所說,一個演員如果不能真誠地投入到角色中,便無法打動觀眾的心。其次是“鬆弛”,這意味著演員需要放鬆自己,不被框架束縛,才能更加自由地呈現角色的多樣性。在這一基礎上,理解角色的動機與情感,是他進一步塑造角色的關鍵。
每當飾演一個新角色,檀健次總會將自己帶入角色的內心世界,並通過深入的理解與琢磨,去捕捉角色的細節與情感波動。他並不追求“駕輕就熟”的表演,而是強調每一個角色都需要用心去雕琢。正是這種不懈的努力,使得他每次的角色呈現都能給觀眾帶來新的感動。
無論是從職業發展,還是個人情感的探討,沈翊的故事都觸動了人心。而檀健次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對演藝道路上的一種新的探索。他的表演,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種深刻的情感共鳴,帶給觀眾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心靈震撼。在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檀健次會繼續帶來更多令人驚喜的角色,繼續書寫屬於他的演藝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