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上調排片,黃渤出手,果然不一樣!
更新于:2025-03-26 01:31:54

1905 電影網專稿 電影《怒水西流》終於和觀眾見面了,上映首週末上座率日冠,單日票房位列單日亞軍。可見,這部犯罪懸疑電影依舊吸引了不少觀眾入場。

該片是由黃渤發起的“ HB+U 新導演助力計劃”中的作品,該計劃此前扶持了董潤年的《被光抓走的人》、李霄峰的《風平浪靜》、蘇亮的《學爸》等片,有之前的成果作為本片的“座標系”,影片更是看點十足。

故事從一起女性夜行失蹤案開始,在案件背後是埋藏著多年的秘密。影片是導演馮勇沁的首部作品,他始終會有著較高的期待,他期待市場的反饋,期待觀眾的評論。

這部電影馮勇沁在剪輯臺上看了很多遍,面對如今市場的變化,他希望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在接受 1905 電影網《對話》欄目時,他坦言影片必然會有一些瑕疵,“但這是我的首部作品,與我而言是可以接受的,我覺得未來更重要,這部電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和基礎。”

《怒水西流》是馮勇沁寫的第七個劇本故事。

大學畢業之後,和每個有著電影夢的人一樣,他開始創作各種故事。他寫過黑色幽默的故事,寫過清新的喜劇,也寫過愛情題材……幾乎涉獵了各種題材類型,但向製片公司投遞了劇本之後,他發現這類題材在當時很難獲得機會,“或許懸疑題材體量會小一點,更能容易獲得市場青睞。”

恰好在當時,他看到了一則關於松江上漂浮大量死豬的社會新聞。雖然現實只是因為當地發生了豬瘟,但創作者的敏銳度讓他開始有了更豐富的想像。

“我會好奇這些死豬會不會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在馮勇沁看來,“愛的貧瘠同樣是一種瘟疫,它會像滾雪球一樣,可能會滾出很多極致不可控的惡。”順著這個思路,他開始構思出了很多人物,慢慢有了《怒水西流》這個故事。

家庭始終在每個人成長中佔據著重要位置,關係中的情感制衡更是成為了人物成長中的衝突所在。在馮勇沁看來,這是普世的話題,具有一定的現實。

這種情感關係的延續,在他此前的短片《蘇打的蘇打》中,同樣有所呈現突出。

類型電影不似生活紀實,在創作中會追求更多的戲劇衝突,馮勇沁則把原生家庭遇到的問題做到極致,“不管是故事本身,還是視覺風格,都是圍繞著這些極致的人物設定,做成完成的戲劇矛盾,最終貫穿成了這個故事。”

《怒水西流》的故事很簡單,在劇情設計方面並沒有故意複雜化的敘事結構,馮勇沁更緊抓關小偉(段博文 飾),讓觀眾能跟著人物視角,“他有著很完整的人物變化,我想找到他的根源。”

在故事設定里,關小偉是一個在嬰兒時期被棄養的人,而後在福利院生活,因此他迫切渴望建立單一的撫養關係,但在很長的時間里都沒有遇到。

直到他遇到了閆慧茹(劉敏濤 飾),在他以為這就是家人的時候,他反而在這種親密關係中,因為周遭的變化,慢慢產生了一些畸形且不健康的心理。

這個過程中,關小偉可能會不斷面臨張曉軍(王迅 飾)的壓迫,比如反覆進行服從性測試,長期以往,他心裡始終會產生一種壓抑,直到於娜(陳都靈 飾)的出現,“他突然有了一種新生跟輕鬆的感覺。”

最初的劇本只是單純的關小偉復讎。隨著後續開始有了更市場化的考量後,植入了員警的故事線,“從一個復讎故事變成了偵探故事。”

影片作為“ HB+U 新導演助力計劃”的作品,整個創作團隊為了影片不斷碰撞出最優想法。對於馮勇沁而言,雖然劇本經歷了多輪修改,“但每次都有新的點子,這些點子都是很好的,同時讓我很興奮。”

這個過程讓這位新人導演對於“創作 - 市場”有了更深的認知,“我一直覺得做類型電影要有作者性,我以前會拘泥於個體的復讎,但那樣片子對觀眾來說就會缺少介面,我現在認為這個作者性是要更大範圍的對社會的一種洞察。”

在馮勇沁最初的構想里,馮泰山這個角色本是為黃渤準備的,結果後來因為檔期變化,導致這一想法沒能實現。

但令他驚喜的是,寧理的參與為這個角色增添了另一種氣質。彼時的寧理在很多觀眾眼裡還是“惡人專業戶”,期待著能嘗試一些更正面人物,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令大眾最料想不到的,則是王迅的顛覆性演繹。

提及這位演員,他那個非常標誌性的笑容總會率先浮現在大眾的腦海裡。但在電影《怒水西流》中,他原本真誠的笑容變得猙獰,甚至令人毛骨悚然,“我覺得他的塑造非常成功,甚是驚喜。”

事實上,馮勇沁對於王迅的突破並不意外。

早在兩人初次見面時,對方就已經給了他足夠的信心。在電影裡,張曉軍是個有聽力障礙的人,兩人第一次聊劇本時,王迅就已經充分瞭解了這類人群的習慣和特性,“已經塑造出非常結實清楚的‘張曉軍’了。”

目前演員們的化學反應,是馮勇沁早前都不敢想像的。尤其是劉敏濤,“我們從來不敢想濤姐願意去扮演這麼年老的角色,而且不僅是扮老,還要扮醜。”

劉敏濤在影片中的妝造非常原始,為了能貼近角色的生活狀態,她直接拿著電吹風吹自己的皮膚,“這對皮膚有很大的損傷,我們之前都不敢想像會有哪個演員願意做這樣的犧牲。”

電影裡,張曉軍揪著於娜的耳朵喊著“小耳朵”,讓不少觀眾映后坦言,想起了陳都靈的出道作品《左耳》。馮勇沁則回應道,不管是選角,還是劇情設計,並沒有刻意往上靠,“完全是無意識的。”

在寫劇本時,他希望是有清澈感的演員來塑造這個角色,陳都靈一直是團隊心中的最佳人選。

馮勇沁起初擔心對方會不會因為戲份太小而拒絕,但見了很多演員之後總覺得差點意思,於是鼓起勇氣,給陳都靈發去了邀約,沒想到她二話不說就應下了,“她非常敬業,會從整體考慮這個戲,她成就了這個戲。”

正如黃渤所說,在《怒水西流》中,每一位演員都有著不同以往的嘗試和突破。

如今,電影已經上映了,對於馮勇沁來說,後續的評論或許會為自己後續的作品帶來更多的可能。時間的推移會讓這位電影人對創作有不同的領悟,“剛做完《怒水西流》時,我就不太想做懸疑,我更想去做一些打破常規的東西。但懸疑可以探討幽暗的人性,不管任何時代,都能映照出來。”

經過這幾年的蓄力,馮勇沁重新找到了當代懸疑故事的切口,“未來仍然會做懸疑,但也會嘗試不同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