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ax、Plus、Ultra⋯⋯這些英文後綴在蘋果、小米等品牌的電子產品中已經是“家常便飯”。
在小米SU7 Ultra發佈引發市場熱烈反響之後,3月3日,“廣東小鵬汽車申請註冊‘P7 Ultra’商標”登上熱搜。種種現象或表明,產品名稱添加英文後綴的趨勢正從電子產品領域向新能源汽車行業延伸。
從品牌角度分析,這些英文後綴有哪些作用?其如何影響消費者心智?新能源汽車產品名稱後綴是否也呈現出與科技產品趨同的趨勢?對此,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採訪了工信部品牌培育專家、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陳明和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執委會CEO景奉傑。
陳明認為,科技產品採用英文後綴命名,旨在凸顯產品的專業屬性與技術反覆運算價值,具有三重優勢:一是通過後綴區分同一品牌下的產品系列,展現技術升級路徑;二是明確產品定位差異,為消費者提供直觀的選購指引;三是塑造高端產品形象,實現品牌溢價。
景奉傑表示,新能源車企採用類似科技產品的命名方式,如“SU7 Ultra”,預示著汽車行業在產品命名上正借鑒科技產品的範式,強調科技感和創新。然而,他也認為,部分新能源汽車品牌的車型命名方式,缺少消費者關注的駕駛操控和乘坐體驗元素。
蘋果官網顯示,近年來產品型號後綴逐漸增多。至iPhone 16系列,後綴已增至4種,若算上無後綴的基礎版iPhone 16,該系列共計推出5款不同型號。此外,小米、華為等國內主流手機品牌也都為自家的電子產品採用了後綴命名策略。
資料來源:蘋果官網
事實上,對於手機、平板電腦等品類,英文後綴名稱都具有明確的定位指向:Pro為Professional的縮寫,代表專業版,通常在螢幕尺寸、攝像頭配置及成像品質等方面優於標準版;Plus則強調尺寸優勢,專為偏好大屏體驗的用戶設計;Pro Max作為Pro與Max的結合體,集專業性能與超大尺寸於一身;Ultra則寓意極致性能,代表該系列中的旗艦機型,配置與售價均達到最高水準。
在陳明看來,科技產品採用英文後綴命名,旨在凸顯產品的專業屬性與技術反覆運算價值。他認為,這種命名方式具有三重優勢:首先,通過後綴區分同一品牌下的產品系列,體現產品升級換代技術創新能力,清晰展現技術升級路徑,避免消費者認知混淆;其次,明確產品定位差異,為消費者提供直觀的選購指引;最後,通過融入“Pro”“Plus”等後綴,塑造高端產品形象,精準鎖定目標消費群體,實現品牌溢價。
景奉傑也持有類似看法。他表示,在科技產品,尤其是更新反覆運算迅速的數碼產品領域,採用差異化後綴命名已成為行業慣例。“這種策略不僅便於品牌在同一產品線下推出多樣化配置,實現產品差異化,更能實現精準市場定位。從消費者視角來看,後綴命名有助於品牌針對特定群體推出定製化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然而,後綴畢竟只是後綴,消費者對主品牌或父品牌的信任和喜愛才是王道。”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車的命名策略上正逐步向科技產品靠攏,這一趨勢在理想汽車等品牌的車型命名中已有所體現。而小鵬汽車申請註冊“P7 Ultra”商標,小米SU7選擇將Ultra作為性能版車型的後綴名,也都印證了這一趨勢。
資料來源:理想汽車官網
景奉傑認為,新能源車企採用類似科技產品的命名方式,如“P7 Ultra”和“SU7 Ultra”,預示著汽車行業在產品命名上正借鑒科技產品的範式,強調科技感和創新。不過,他也指出,部分新能源汽車品牌的車型命名方式,缺少消費者關注的駕駛操控和乘坐體驗元素,如傳統車企的“RS”(Rennsport,意為“競速”)、“GT”(Grand Tourer,意為“豪華旅行車”,現泛指高性能跑車)等。“這可能成為其先天的基因缺陷,需通過情感和信任來彌補。”
在陳明看來,新能源汽車採用科技產品的命名範式,源於其從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為科技產品品類,這種命名策略有助於從品牌認知上拉開與燃油車的差距。“傳統燃油車命名多基於車型產品型號、發動機技術等,強調動力性能和經典傳承,注重顧客忠誠度和品牌文化塑造;而新能源汽車採用與時尚科技產品相同的命名範式,不僅能體現產品的科技智慧和未來感,還能提升產品的高端形象,提供與燃油車不同的駕駛體驗,並與同樣愛好科技產品的年輕一代形成情感和價值觀上的共鳴,從而在客戶資源分享方面有效突破心理障礙。”
“當然,如果大家都採用相同的命名範式,可能導致個人化缺失,名稱的相似性可能影響消費者對品牌差異的認知。”陳明補充道。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