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多少步最好?不是5000也不是10000!
更新于:2025-03-25 23:26:09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

  走路作為基礎的運動方式

  以其低門檻、高安全性的特點

  成為體重管理者踐行“動起來”的理想選擇

  ——無需專業器械,不受場地限制

  只需一雙緩衝良好的運動鞋

  就能通過步態調整啟動全身代謝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每天適量增加走路步數不僅能促進健康,還能延長壽命。但也有不少人有這些疑問:多走路會“傷膝”嗎?究竟每天走多少步,對健康最有利呢?

  南京市第一醫院運動關節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蔣逸秋介紹,曾有研究表明,每天走8000步,可以降低6種慢性病發生風險,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血壓、胃食管反流病、重度抑鬱症。

  專家表示

  蔣逸秋同時表示,每天走8000步是針對研究的整體結果,具體到每個人,就要因人而異 走路步數不是越多越好,適度的運動量才是最好的。對於平時幾乎不運動的人,走路過多很容易導致膝蓋疼痛和膝蓋受傷。 一些肥胖的人由於體重過重,如果走得太多,關節更容易磨損,可能引起膝關節疼痛

  “走多少,如何走”

  需要根據個體情況調整

  一、推薦步數範圍

  7500-10000步/天

  研究表明,每天7500步左右即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超過後健康收益趨於平緩。對於健康人群, 可參考“萬步目標”,但不必強求,以不疲勞為原則

  最低有效步數

  即使每天4000-5000步(約30分鐘中速步行),也能帶來基礎健康益處,適合運動能力較弱者。

  二、保護膝蓋的措施

  步態與姿勢

  保持抬頭挺胸,腳後跟先著地,避免內/外八字。使用健走杖可分散膝蓋壓力(尤其適合超重或膝痛人群)。

  裝備選擇

  選擇緩衝性好的運動鞋(如鞋底中部有緩震設計),避免穿平底鞋或拖鞋步行。

  進階建議

  超重者(BMI≥24)建議控制單次步行在6000步內,可分段進行。存在膝關節炎或半月板損傷者,需醫生評估后制定個人化的運動方案。

  三、個體化調整方案

  年輕人/無基礎疾病者:

  可嘗試每日8000-12000步,結合間歇快走(如每10分鐘穿插1分鐘快走)

  中老年人:

  以6000-8000步為安全區間,步速控制在1.2-1.5米/秒(約90步/分鐘)。

  康復人群:

  從每日2000步開始,每周增加不超過10%,同時進行股四頭肌強化訓練(如靠牆靜蹲)。

  四、配套保護策略

  肌肉強化:

  每周2次下肢力量訓練:靠牆靜蹲(30秒×3組)、側臥抬腿(15次/側×3組)。

  運動管理:

  使用運動手錶監測步頻,建議維持在100-130步/分鐘。單日步數增幅不超過前7天平均值的20%。

  疼痛預警信號:

  若步行後出現持續2小時以上膝關節腫脹或夜間靜息痛,需暫停運動並就醫。

  五、替代方案(不適合步行時)

  低衝擊運動:

  游泳、騎自行車(座位調高至腿部接近伸直)

  室內訓練:

  坐姿踏步機、瑜伽(避免深度屈膝體式)

  注意事項:

  6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進行膝關節功能評估(包括髕骨活動度測試和股四頭肌力量測試),及時調整運動方案。

  專家提醒

  蔣逸秋介紹,以南京市玄武湖環湖路和紫金山為例:玄武湖環湖路約9.8公里,走一圈約1萬到1.3萬步,且大多是平地。而 紫金山因為路線不同,步數不同,約5000到12000步不等,且多為上下坡。

  研究表明,平地行走時,每走一步,負擔變為體重的0.5倍;而爬山時,尤其是上山,膝蓋負擔會增至平時的3倍左右;下山時更是達到平時的5倍多,還得承受下沖的力量,這對膝關節的壓力極大。

  蔣逸秋建議,不管是健步走還是跑路、爬山,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如果突然覺得腿腳以及膝關節突然持續疼痛,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