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怎樣在AI生成中動人呈現? |《致親愛的自己》主創專訪
更新于:2025-03-25 22:44:07

文 | 酸梅湯

對審美情感的追求是技術反覆運算始終不會動搖的創作本質

一顆蒲公英在藍色的原野中飄揚,雪白的絨毛被吹散、飄零後,終於一點一點地聚攏,充盈為一個閃耀著金光的絨球,就這樣一個女孩走過迷茫,發現她不斷尋找的光熱就在自己手中。

這組詩意而溫柔的鏡頭來自 AI 生成的動畫短片《致親愛的自己》(To Dear Me)。

在去年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AIGC 電影短片單元”獲得最佳影片獎后,本片又在首屆“威尼斯 AI 生成短片國際電影節”從全球已簽多部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斬獲第一名。

△ 在首屆“威尼斯 AI 生成短片國際電影節”中斬獲第一名

這部短片由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位藝術學院和北京艾內美動畫科技公司 Ainimate Lab 聯合出品,以五分鐘流暢的一鏡到底,清晰地展現出歷經人生不同階段的女孩逐漸學會愛自己的心路歷程。

就此,極客電影特別對話《致親愛的自己》的導演童畫與製作總監陳劉芳,以此探究如何將 AI 技術作用於鏡頭設計、人物表演、審美情感等維度,讓影視作品有震撼力而不失細膩的表現效果。

△ 《致親愛的自己》劇組,二排右五 - 陳劉芳;一排右三 - 童畫

01 最前沿的嘗試,最純粹的創作

陳劉芳專注於人工智慧實驗創作和審美研究,畢業於中傳動畫與數位藝術學院的她目前在某頭部 AI 公司供職,當時 Ainimate Lab 的創始人白冰告訴她,希望能利用已有的 AI 技術,為影視動畫工業流程探索更可行的方案。

△ 《致親愛的自己》在北京國際電影節 AIGC 電影短片單元中獲得了最佳影片,由評委會主席薛曉路為團隊頒獎。——左三 - 陳劉芳;右三 - 童畫

他們與動畫學院的艾勝英老師,以及王雷院長的支援下,連同曾任《大聖歸來》《深海》故事版藝術家的同學袁智超一起,從優秀學生作品中尋找想拍的故事雛形,最後在看了閻曉暄的短片 Liebestraum 后,決定嘗試用最新的 AI 技術拍攝一部關於女性成長的動畫。

△《Liebestraum》劇照

她聯繫到拍攝經驗豐富的同專業師妹童畫,童畫笑稱陳劉芳當時沒說太多:

就問我喜歡嗎?我說喜歡;想拍嗎?想拍!

童畫導演加入后,陳劉芳又聯繫了 AI 藝術家周 D、海辛和阿文,於是,這個志趣相投的創作團隊很快就組建起來。

△童畫導演

童畫導演曾憑藉展現女性勇敢追求的影片《春花》獲得首個奧斯卡學生電影獎。感慨於身邊許多女性的經歷,童畫希望可以告訴她們“不要不喜歡自己,不管你以前有什麼樣的經歷,它都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你”。

△《春花》劇照

《致親愛的自己》勾勒出一個女孩從童年到中年的不同階段的變化,想要傳遞的主題正是“在愛別人之前要首先愛自己”。

陳劉芳還表示這部短片雖然是從女性視角出發,但也引起許多男性的共情。尋找愛與自我,其實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探索的命題。

那麼這個巨集大的主題如何用便於觀眾感知的方式呈現在篇幅有限的動畫中?

由於故事中沒有對白,童畫指出在改編中需將人物心中所缺的東西,也就是“愛”具象化、可視化,因此選擇用“蒲公英”這個意象貫穿全片。

蒲公英不知著落於何方,就像女孩迷茫的心境,而它的花語中既有“無法停留的愛”,也有“自由堅定”的含義。他們在 AI 技術支援下生成不同的形態的蒲公英,來外化女孩的心境。

陳劉芳還提到本片需要將原動畫中的許多誇張的表現方式轉為真人實拍,比如女孩與要離開她的戀人之間的拉扯,“蒲公英”的設計可以避免寫實的局限,讓影片具有內斂之美。

△同一情節用 AI 技術拓展出不同的表現力

童畫提到這次創作氛圍很好的一點在於,團隊中的大家的審美體驗相似、溝通順暢。

本片的監製艾勝英和藝術指導袁智超也是中傳師生。這個團隊所達成共識,就是“真誠表達、回歸藝術”。

童畫加入其中時也正好是她渴望回歸創作本身之際,不難看出影片的表達帶著靈動與真摯:

做這個片子很純粹,就像回到了學生時代,不用考慮甲方,完全的回歸本心去創作。

02 用藍色表現情緒,為 AI 找准藝術風格

現階段,對於打造虛幻恢弘的大場景,AI 已充分展露優勢,而對於人物情緒的細節呈現,目前還是一大難題。

對於這點,《致親愛的自己》選擇了“借力打力、絲滑過渡”的方式,其製作模式不同於由 AI 從文字或圖片直接生成的視頻,是先請演員進行實拍,作為 AI 的視頻參考,從而更傳神地捕捉人物細膩的表情和肢體動作。

為此,主創團隊找到表演層次足夠豐富的演員,採用 DJI Ronin 4D 進行綠幕實拍;

△演員與實拍團隊在綠幕拍攝現場(圖源自網路)

然後基於 ComfyUI 技術進行轉繪,陳劉芳表示“這個過程第一是在技術層面,看捕捉與轉換的準確性高不高,第二也是最考驗創作功力的,就是藝術性。”

△ ComfyUI 的節點式運行環境(圖源自網路)

△影片呈現

首先,他們基於 SDXL 基礎模型,並用實拍採集的數據訓練“角色模型”,從而讓畫面更好地呈現的人物表演細節,再用 Dreambooth 和 LoRA 專門訓練“風格模型”,然後進行風格轉換,通過 AnimateDiff 讓運動流暢穩定,運用 ControlNet 技術保證深度、邊緣等細節到位。

這樣一來,可以保證演員豐富的表演層次,比如擁吻時睫毛的微微顫動很好地呈現於成片中。

其中耗時最長的就是風格測試,歷經三個多月。

陳劉芳介紹道他們測試了素描、油畫、點彩等各類藝術風格,生成三百多張數據去訓練風格模型,跑了數百個測試片段。

△《致親愛的自己》多風格測試

△影片呈現

鑒於影片用一鏡到底囊括女性從童年到中年的不同階段,為保持整體風格統一且有不同的特點,陳劉芳表示“首先要從人物內心成長的連貫性出發,設計人物造型和場景,這樣才能讓觀眾的心跟角色貼著走”。

與妝造師 Jacky Nunu 商議後,他們決定用藍色貫穿全片,而且其質感在不同的情景下、各異,以體現出人物的情緒變化。

為實現這點,他們需要為 AI 動畫找到合適的藍色。

他們試了許多國外商業動畫中流行的審美樣式,雖然表現穩定,但還是沒有採用。

央美的閆燁老師在一次探班中指出,螢幕上的色彩資訊和紙上的色彩的原理不同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比如油畫中藍色和灰色多層疊加出來的效果就截然不同,建議團隊從中國的藝術作品中找到更為適合作品氣質的藍色。

對此,陳劉芳表示:

這樣的藍色讓我覺得賦予了影片一種獨特的浪漫氣質。

在美術風格確定後,音樂製作人李波選擇了以鋼琴為核心樂器,配合大提琴、小提琴、木管樂器等傳統樂器,結合 Acappella、通過環境音效 - 風聲,和不同情緒色彩合成音效類比,完成了全片的聲音創作,配合女主成長和自我救贖的過程,更好的襯托和放大了角色情感起伏。

在全景聲的版本中,鋼琴聲和風聲包裹著觀眾,讓人能夠更加沉浸在故事之中。

結尾不同時期的女主回憶過往時加入的 Vocal,也是女孩的自我救贖與心中的吶喊的聲音表現。

對美學與個性追求,成為這次創作中最寶貴的經歷。今後 AIGC 若想走出同質化、畫風精緻而不動人等發展誤區,也離不開創作者們技術與藝術雙管齊下的探索。

03 技術反覆運算中突圍,創作的天花板始終是審美

談及首次用 AI 拍動畫的體驗,童畫表示其優勢在於節省成本、試錯空間大,而且還可以意想不到的創作靈感。

如片尾那朵發光的蒲公英,是在一次風格測試中意外得到的結果。

當然,AI 輸出具有很強的隨機性,得到的結果容易與創作者的設想相差甚遠,不過陳劉芳指出 AI 幻覺帶來不可控,既是痛點,也是其魅力所在,因為創造力正孕育其中。

AI 運用於影視創作中另一個明顯的局限在於其對人物情感的識別程度低。雖然目前,技術正在往這個方面進行提升,不過尚未有較好的表現。像《致親愛的自己》這樣“實拍 + 轉繪”的製作流程,算是目前提升 AI 情感表現力的一種可行解法。

而這也意味著傳統拍攝中的困難也會在其製作過程中。比如原本童畫想讓影片中的女孩與蒲公英融為一體,但在拍攝中可實際調度的鏡頭角度而言難以完成,不過最後他們也用其表現方式收穫較為滿意的效果。

童畫享受本次運用 AI 探索創作的過程,不過表示她的下一部作品還是離不開傳統實拍。

AI 完全基於導演所給資訊展開創作,具有指向性,而人與人現場交流種碰撞出的靈感,產生 1+1>2 的化學反應,則是無法被 AI 所替代;不同的演員所呈現的表演都結合了他們個體獨一無二的經驗,這是她十分珍視的。

陳劉芳強調,審美情感對於今後的創作而言會愈發重要,隨著 AI 技術發展,在工具使用趨於簡潔、模型的處理能力更強時,未來能實現差異化的依然是每個人的創作理念。

其實不少試圖將日新月異的 AI 技術用於影視製作行業的人都會發現它不夠好用的地方。

這次導演原本想拍出蒲公英“飄”的感覺,實操中發現為了讓觀眾感受真實的運動方向,需要形成對比感,於是成片中蒲公英看起來是被風“托舉”的,但這不同於預期的效果,未嘗不能帶來令人驚喜的解讀空間。

童畫認為用平常心對待 AI,堅持創作為本去使用就可,因為“技術如論如何提高都只是給人提供更多的機會而已,想表達的人不管有無 AI 都不會被限制”。大量測試訓練 AI 模型,和人與人之間的磨合本質上一樣,都是電影工作者必經的沼澤。

從腦海中的想法到實現效果之間的信息復原差,是每個時代的導演都會遇到的問題,不管用 AI 還是真人團隊都是如此。

陳劉芳也認為不必為技術帶來衝擊而焦慮,最重要的是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

她對 AIGC 產生興趣,源自在 2021 年看見的一幅 AI 畫的一條大魚,一下子著了迷的她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從文化 IP 轉為 AI 藝術審美情感。她表示今後會進一步深耕 AI 模型的升級,讓其更好地幫助導演表達創作意圖。

童畫在創作之際還會繼續在高校的 AIGC 相關課程教學,培養更多的新興人才。她認為普及 AI 技術對影視教學是頗有助益的,

在大學階段我們希望培養的不只是做技術的人,而是學生們的藝術鑒賞能力,而用 AI 製作故事板或者進行概念設計,可以讓他們的故事表達空間得到拓展

得益於她的實操經歷,看到那些不夠好的作品時,她可以理解什麼時候只是技術的局限,而不是人們表達的局限。

無論運用何種表現方式,影視作品最打動人心之處總是對情感的細微觀察與美學的不斷追求,通過《致親愛的自己》,我們可以看到 AIGC 在情感表達與藝風格方面有望實現突破的方式,為將 AI 技術深度運用於影視創作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