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愛”三人談
在這個AI介入情感書寫的時代,我們人類還會懂得“愛”嗎? 畢竟AI已經能寫出無比動人的情書,那作家所寫的愛的獨特性又在哪裡呢?
本文作者桑田從經典作品中的愛情書寫為例,強調人類的愛既不是“隨機解”,也不是“最優解”,而是“獨特解”。 作家們探索的那些“從未被表達過的愛”,恰是AI無法模擬的情感。
近年來,AI在情感類比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從聊天機器人到AI伴侶,再到可以生成動人情書與言情小說的文本模型,技術正在重塑我們對愛情的想像。 然而,我們不得不問:AI生成的愛情,真的是愛嗎? 在這個AI介入情感書寫的時代,我們人類還會懂得“愛”嗎?
其實,愛情是人類能做出選擇的崇高表達,人能夠“愛”的核心,在於人可以自主選擇所愛之人的能力。 這種選擇的意志無論何時都無法被機器所取代。 機器只能沿著既定的軌道運行,遵循預設的模式,即便呈現出某種“隨機性”,本質上也不過是受限於數據與因果鏈條的計算結果。 而人的神秘、人的可愛,乃至愛中所常常經歷的傷心與遺憾,恰恰才是愛之魅力與人之寶貴的展現。
愛情之所以珍貴,不是因為它符合邏輯,而是因為它超越邏輯。 真正的愛不是情感的重複類比,而是自由的選擇,這常常是毫無來由的。 愛某個人,從來不是基於數據計算出的“最優匹配”,而是個體自主的決定,即使這個選擇非理性、不完美甚至充滿風險。 AI永遠無法做出真正的選擇,它所生成的情書可以調用無數愛情小說中的浪漫表達,組合出最動人的文字。 然而,這不過是海量數據的模式匹配,它復現不出那個愛恨交織、充滿悲喜的“愛之主體”。 當AI被用於約會匹配、情感陪伴時,它可以模仿完美的回應,卻無法真正承擔愛的責任。 AI可以計算我們可能最喜歡的類型,但卻無法決定我們究竟會愛上誰,因為愛不是概率計算,而是一種存在的承諾。
AI時代的浪漫,不應淪為繁密文字背後的空洞。 真正觸動人心的愛情故事,往往遊走在愛與不愛的邊界,在獲得與失去之間徘徊掙扎。 愛是選擇,但選擇並不意味著確定; 愛是給予,但給予未必換來回報。 在文學史上,最令人銘記的愛情往往是違背常理的,是帶著命運的悲情色彩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是燃燒的衝動,是義無反顧的沉溺,但正是這份不計後果的激情,讓他們的愛情成了直抵人心的悲劇; 《簡·愛》的愛,是理智與情感的拉扯,是獨立人格與愛情渴望的交鋒,簡·愛必須在自尊與愛之間做出痛苦抉擇; 而張愛玲筆下的愛情,更是命運的戲弄,愛而不得,得而複失,最終只能在人生的荒涼中回望曾經的溫存。 這些愛情無法拆解為數學的推演,它們無法被計算、無法被優化,它們存在於人性的幽微角落,充滿偶然的缺憾。 正是這些“不完美”,讓愛情成為文學最永恆的主題。
在這樣一個時代,愛情作家還存在的最大希望在於:人類的愛既不是“隨機解”,也不是“最優解”,而是“獨特解”。 換言之,人類的愛既非盲目的隨機碰撞,也非精確計算后的最優匹配,而是一種無法被複製、無法被預測而必須訴諸主體自身來承擔的選擇,它獨一無二且無需理由——“我就是這樣選了,我就是這樣愛了,我願意為我愛的選擇承擔一切代價! ”在個體生命某一刻的自由決斷面前,一切冰冷的數據計算都將黯然失色。
電視劇《絕對彼氏》
在AI時代,作家的真正挑戰不在於如何運用AI,而在於如何超越AI,去書寫那些人類獨有的、無法計算的愛。 若AI只能匹配和重複越來越“配方”的愛情敘事,那麼它的故事將永遠停留在可預測的模式之中,按照最優解去編織“完美的愛情”。 它可以分析無數經典文本,提取出最符合邏輯的情感發展軌跡,但缺乏真正的情感衝突和個體經驗的獨特性,深鎖在排列組合中的數據也永遠無法理解人與命運之間的抗爭。 作家的使命,便是打破這些模式,去書寫那些不可計算的愛情,挖掘那些拼配出來的素材無法觸及的情感深度。
那麼,在海量自動生成文字的時代,作家還可以怎樣書寫真正的“愛”呢? 或者戲謔地說,作家如何讓讀者感受到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非機器呢? 也許,至少在這些“陣地”上,人的優勢依然是無與倫比的——
首先是書寫“非理性”的愛。 AI可以構造符合情感邏輯的故事,卻無法真正理解人的衝動、直覺、掙扎和悔恨,而這些恰恰構成了愛情的核心。 《呼嘯山莊》中的希斯克利夫愛凱薩琳,他的愛狂暴、極端甚至毀滅一切,包括毀滅自己,但也正是這份不合常理的深情,讓這段愛情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 AI可以自言自語一些描述性的文字,卻無法從根本上理解這種熾烈,它唯能出自於真實的人類作家之手。
然後是書寫獨特的情感經歷。 AI只能模仿過去已有的愛情敘事,但很顯然,人類的情感體驗是無限的。 作家可以去探索那些“從未被表達過的愛”,去書寫那些隱藏在人性幽微之處的情感,這在數據記錄中是找尋不到的。 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普魯斯特用瑣碎的記憶片段拼接出一段愛情的模糊輪廓,他的文字沒有直白的告白,卻在細膩的回憶與錯綜的心理活動中,構建了一種無法被復現的愛的形態。 這樣的情感複雜度是AI無法企及的,因為它無法真正體驗時間的流逝,也無法理解那些未曾言說的細微情感如何在心靈深處生根發芽。
電視劇《絕對彼氏》
最後是書寫“失敗的愛”。 AI擅長製造完美的愛情敘事,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恰恰是那些被打碎來放在讀者面前的愛,是那些帶著遺憾與痛苦的愛情帶來的記憶共鳴。 完美的愛情只是童話,而遺憾的愛情才是人生,厚重的滋味很難被單薄的辭藻覆蓋。 《半生緣》中的曼楨與世鈞曾經相愛,卻因現實的阻隔而錯過彼此,最終只能用一句“我們回不去了”來終結這段感情。 AI可能會認為這樣的結局是不合理的,甚至可以“優化”情節,讓他們最終團圓,但人的情感世界並非數據類比的標準敘事,而是充滿命運捉弄的複雜演化。 這些“非最優”的選擇,恰恰是文學最動人的地方。 在AI時代,我們更應該珍惜愛情的非理性、偶然性與遺憾感,因為這些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這是AI永遠碰觸不到的人之尊嚴所在。
愛情無法被機器承載,也無法被機器取代,因為愛是自由意志的最高體現。 AI大模型所能歸類的諸多人類現象中,愛情也許是最不可捉摸的那一個。 這種無法與主體剝離的情感最難被類型化,最難被演算,唯有人能用自己的心去感知另一個心靈。 反之,如果哪天愛情之中一切令人心動的未知都被消除了,那麼愛情本身的生命也就凋零了。 文字符號背後若是一個“無心人”,那麼它就算是“寫”出再長的情書與故事,也不過是一個重複播放著磁帶的錄音機而已,它打擾了耳朵——它不是“他”或“她”,人與人之間的愛不需要理由,也永遠不會受到數據的規訓——無論到怎樣一個數字的時代,唯有作家,才能讓愛情的故事持續燃燒。
新媒體編輯:袁歡
配圖:攝圖網、劇照
這些平臺都可以找到我們,
可不要失聯哦
ID : 易文學寶
微信公號
新浪微博
@文藝速效丸
小紅書
@文藝速效丸
小宇宙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