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有過做什麼都覺得很累的狀況,這可能並非你意志薄弱,也不是生性懶惰,而是能量條早已觸底,“隱性疲勞”正在悄然堆積。
“疲勞”是身體“缺電”了
“疲勞”與“疲勞感”是兩個概念。 疲勞是實際中的損耗,疲勞感則是大腦感知並傳達到意識層面上的信號。
“隱性疲勞”的恐怖之處:
在正常情況下,疲勞感確實能夠作為反映身體狀態的一個較為準確的指標。 然而,疲勞感與疼痛感類似,它是一種融合了生理、心理、文化等多維度因素的主觀體驗,因此並不總是準確無誤的,反而常常會出錯。
一個人對疼痛的感知力和忍耐度具有適應性和可塑性。 當個體反覆暴露在某種疼痛刺激下時,神經系統會逐漸適應這種刺激,會變得越來越不怕疼,越來越能忍受痛,以至於對疼痛的感知力變得不敏感。
類似地,當一個人長時間處於“高消耗、低補充”,電量從未滿格,數值常常赤紅的狀態時,就會忘記“不疲勞”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疲勞感的閾值就在生活中的點點忍耐和忽視中漸漲,導致即使疲勞已經積累到了快要人命的程度,也仍舊無知無覺。
怎樣判斷自己有沒有“隱性疲勞”?
1 經常腦霧,難以專注
當我們感到大腦反應遲緩、思考卡頓、記憶掉線、注意脫軌,仿佛大腦籠罩在一片朦胧的霧中,就像進了水又像抹了糊一般,這時我們其實可能已經陷入了“腦霧”狀態。
2 煩躁不安,容易厭煩
“煩躁不安”是隱性疲勞的一種典型表現。 當身體處於疲勞狀態時,人們可能會感到心煩意亂,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因為小事而生氣或不安。 這種情緒狀態可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使人難以保持平靜和專注。
3 中途入睡,半夜起床
當你發現自己在進行一些日常活動時,如看電視、坐地鐵等,會不自覺地入睡,甚至在醒來後發現已經多坐了一站或多看了幾集節目,這很可能表示你的身體已經過度疲勞。 這種“中途入睡”的現象,在腦科學中得到了證實,是大腦在疲勞達到一定程度時,為了強制休息而採取的一種保護措施。
4 口臭 體味,皰疹長痘
當身體陷入隱性疲勞狀態時,代謝水準可能會顯著降低,這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比如唾液分泌量降低,口腔內的細菌在口腔內迅速繁殖,進而分解口腔內的食物殘渣,產生具有臭味的氣體,從而引發口臭。
此外,代謝水準的降低還導致營養物質的代謝不完全。 這些未被完全代謝的營養物質在體內積累,形成包括乳酸、尿素、氨等在內的具有臭味的代謝廢物。 這些廢物可能通過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與皮膚上的細菌相互作用,產生令人不悅的體臭。
什麼是應對“隱性疲勞”的良藥?
要打破“隱性疲勞”的束縛,我們需要找到方法,在高強度的“耗能”下實現高效地“充能”,或者通過降低“耗能”以確保“充能”能夠及時跟上。
1 睡眠是最好的充能方式
眾所周知,優質睡眠是高效充能、恢復元氣的黃金法則。 說一千道一萬,確保擁有優質的睡眠無疑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2 降低耗能:人生需要“鬆弛感”
在無法保證高效“充能”的情況下,盡量降低“耗能”變得尤為關鍵。 在長時間的工作或學習后,身體和大腦的能量利用會變得低效,就像空轉的輪胎,沒有向前挪一步,卻耗能又損傷自己。
適當地放鬆,保持工作和生活的鬆弛感,則能減緩疲勞累積的速度。 給身體和大腦一個短暫的休息時間,讓它們從緊張的狀態中解脫出來,恢復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休息,不是抽空打遊戲、刷視頻。 實際上,全神貫注地沉溺遊戲、興致盎然地猛刷視頻只會讓你的疲憊累積,雪上加霜。 因為,只要有信息輸入,大腦就沒法停工。
我們可以做一些低信息輸入、低精力消耗的事情,比如站一站、活動活動筋骨,走一走離開螢幕的方寸世界,看一看窗外的藍天綠草。 學會轉移目標,轉換心情。 遠離“隱性疲勞”,就是要放下緊迫感,保有鬆弛感。
轉自:新華社微信公眾號
來源: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