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6 日,重慶榮昌某滷味店門口,一位身穿花棉襖的中年男人正被遊客圍得水洩不通。
河南遊客跨越千里遞來糖蒜,東北大姐扛著酸菜要 " 換鵝 ",深圳白領舉著手機直播喊 " 鹵鵝哥看看我 "。
這是林江成為網紅后最普通的早晨——他的店單日銷售額突破 20 萬元,門口排隊長達 300 米,甚至有黃牛倒賣 " 與鹵鵝哥合影資格 "。
就在三天前," 鹵鵝哥店門口圍滿了全國各地遊客 " 登上熱搜,評論區出現靈魂拷問:" 這不就是當年大衣哥被村民圍觀直播的翻版?"
十年前,農民歌手朱之文在家門口被直播鏡頭吞噬;
十年後,鹵鵝哥林江的店成了新晉打卡勝地。
人們好奇:這位靠追星甲亢哥爆火的中年大叔,會重蹈草根網紅被流量反噬的覆轍,還是能走出新路?
林江的故事始於重慶大學土木工程系。這個曾戴著安全盔在工地測算鋼筋強度的理工男,如今最熟練的動作是給鹵鵝翻鍋。
2015 年從國企辭職后,他經歷過快遞員淩晨送件摔斷腿、傢俱店因電商衝擊倒閉、餐飲店被疫情拖垮等七次創業失敗,最窘迫時連房貸都逾期三個月。
轉機出現在 2023 年。
林江發現家鄉榮昌鹵鵝在外地知名度幾乎為零,於是註冊抖音帳號 " 榮昌江哥 ",拍攝趕集擺攤、幫農民賣滯銷農產品的視頻。
沒有運鏡技巧,沒有劇本設計,只有淩晨四點熬鹵水的畫面和 " 鵝肉 38 元一斤 " 的樸實吆喝。
這種 " 土到極致 " 的風格,意外吸引了一批懷念鄉土氣息的城市觀眾。
命運的轉捩點在 2025 年 3 月 31 日。
得知美國頂流網紅 " 甲亢哥 "(Speed)要來中國巡演,林江抵押二手車借了 2 萬元,帶著 20 只真空包裝的鹵鵝開啟 " 五城追星 "。
在成都春熙路,他擠開保鏢人牆喊出蹩腳英語:"This is Rongchang braised goose!";
在香港街頭,他注意到甲亢哥不吃辣,特意遞上原味鹵鵝;
在深圳直播現場,他掏出紙巾給被辣椒嗆到的甲亢哥擦汗 ......
這些細節被網友逐幀解讀,從 " 蹭流量小醜 " 到 " 真誠大叔 ",口碑在 72 小時內逆轉。
當林江在長沙收到甲亢哥 " 來美國做客 " 邀請時,榮昌區政府已連夜開會。
4 月 10 日,區委書記高洪波宣佈三大政策:報銷林江五城追星的全部費用、獎勵 10 萬元現金、授予 " 榮昌鹵鵝首席推介官 " 稱號。
更關鍵的是,市場監管局 24 小時內為他辦好食品公司執照,農業銀行跳過風控直接授信 100 萬元——這些操作被網友戲稱 " 政績 KPI 遇上流量 GDP"。
流量效應立竿見影:榮昌鹵鵝線上銷量暴漲 4050%,頭部企業日銷從 1000 只飆至 3000 只,包裝廠緊急擴招 200 人。
當地借勢推出 " 鹵鵝主題旅遊線 ",五一假期免費開放 1.6 萬個停車位,17 個直播間全天候輪播 " 鹵鵝哥同款 "。
最戲劇化的是銀行態度轉變——曾因林江徵信不良拒貸的經理,如今舉著 " 支援草根創業 " 的橫幅在店門口求合作。
林江與朱之文的命運軌跡存在驚人重合:都出身底層(農民 / 下崗工人)、都因意外事件爆紅(追星 / 唱歌)、都成為家鄉經濟符號。
就連危機都如出一轍——大衣哥被村民直播私生活,鹵鵝哥店外聚集著 200 多名代拍主播;前者被索要修路捐款,後者被要求 " 給老鄉免費送鵝 "。
但十年間的媒介生態已天翻地覆。
大衣哥時代,流量集中在電視台和短視頻平臺;
而鹵鵝哥背後是政府、MCN 機構、產業鏈的精密配合。
爆紅一個月後,林江仍保持著淩晨四點起床鹵鵝的習慣,但生活已徹底改變:店門口架著 37 台手機直播,食客中混入職業打假人,老家親戚組團來 " 借 " 創業資金。
他在採訪中苦笑:" 現在切鵝都不敢手抖,怕網友說我飄了。"
對比朱之文被動接受流量吞噬,林江團隊正嘗試主動破局。
榮昌區的操作提供了一種新範式:政府充當 " 流量經紀人 ",將個人 IP 與地方經濟深度綁定。
當某些地方符號因缺乏系統運營而曇花一現時,榮昌已組建 " 鹵鵝產業聯盟 ",從養殖、加工到文旅進行全鏈條升級。
這種 " 政府搭台、網紅唱戲、產業受益 " 的模式,或許能改寫草根網紅的宿命。
4 月 17 日清晨,林江在最新直播里展示著鹵鵝質檢報告。
背景音是區委書記的承諾:公休日榮昌區所有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及公共市政停車場,全部免費,“停不下了,遊客來了,馬路邊也可以停,不罰款,做好服務。”
或許答案早已藏在林江常說的那句話里:" 鍋里有了,碗裡才會有。"
當個人 IP 成為一口熬著政企民多方期待的 " 大鍋 ",這鍋鹵鵝能否經得起流量文火慢燉,時間會給出最真實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