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消失的祖先們”,都去哪裡了?
更新于:2025-04-16 12:37:00

日前,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公佈了對多項重要遺址的研究進展。大量考古成果揭示:1010,000 年前,人類就已踏上了青藏高原的腹地。

無獨有偶,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出土的遺存中,大量古代動植物化石等有機物遺存,也讓我們得以一窺6萬~8萬年前當地古人類的“菜籃子”和“藥匣子”。

濛溪河遺址發掘現場

這些古人類是誰?他們來自何方?和如今的現代人有什麼淵源嗎?

因為化石太少,時間太久,情況又太複雜,關於世界古人類演化、遷徙和繁衍的基本脈絡,不僅對於如今絕大多數人來說仍是知識盲區,就算是考古學界也仍存在諸多爭議。

幸好,近年來國際古DNA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為人類的起源和演化歷史研究提供了極有價值的重要參考資料。

01

尋找祖先之旅

如今,當我們說起“人類”這個詞的時候,心中下意識想到的應該都是遍佈全球、膚色各異的現代人們。但對於古人類學家們而言,“人類”是一個分支眾多、年代久遠的概念。

我們都是現代人的後裔,在人類與猿猴分離之後的百萬年進化史中,現代人很晚才登上舞臺,卻獲得了全勝。

人們最早開始好奇“我們從哪裡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達爾文的啟發——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達爾文闡述了生物進化和自然選擇的原理,並指出人類的演化可能由此得到啟示。

隨後,達爾文的追隨者、著名學者赫胥黎1863年在其著作《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中,進一步闡明瞭達爾文的觀點,明確提出了“人猿同祖”的假說——“在整體結構上最接近人類的猿是黑猩猩或大猩猩”,他在書中寫道。

1871年,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裡系統討論了人類的起源,指出“在一個遙遠的過去時期,人類——宇宙的奇跡和光榮——從舊世界猴類產生出來了”,並推測:人類的起源地極有可能在非洲。

與此同時,達爾文也沒有否定其他的可能性,比如亞洲。

1887年,年輕的荷蘭醫生杜布瓦在印尼的爪哇島發現了一小塊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還有一顆牙齒。

他據此製作了一個頭骨模型,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也被稱為直立猿人。

印尼爪哇島上的桑吉蘭早期人類遺址 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

1929年12月,北京猿人的頭蓋骨在周口店龍骨山發掘出土。後續的研究發現:這些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約80萬~3010,000 年前,是最早被認定能製作工具和用火的遠古人類,並在很長的時間里被認為是中國乃至東亞人類的祖先。

不過,來自非洲的豐富發現,最終還是將人類的起源帶回了廣袤的非洲大地上——這裡保存了距今700萬年以來人類演化各關鍵階段的化石材料,學界目前也基本達成了最初人類起源於非洲的共識。

這個共識來之不易,很大一個原因是證據太少,也就是化石太少。因此一塊下頜骨、一根指骨甚至一顆牙齒都可以成為古人類學家眼中的無價之寶。

距今約200萬年的羅百氏傍人頭骨化石 圖據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萬物簡史》的作者比爾·布萊森曾專門問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相關專家:全世界已發現的有關人科動物和早期人類的化石總量有多少?

對方說:“如果你不介意它們混在一起的話,可以統統裝進一輛小卡車的後部。”

02

擁有名字的南方古猿:露西

在所有迄今已發現的古人類骨骼化石中,南方古猿“露西”無疑是最有人氣的明星。著名導演呂克·貝松的科幻電影《超體》英文原名“Lucy”,就來自這位“人類的老祖母”。

露西的化石於1974年在衣索比亞的哈達爾地區被發現。她被認為生活在距今約318萬年的久遠過去,是“人類起源於非洲”的重要證據之一。

《科學》雜誌紀念露西發現50周年的封面

令露西格外出名的重點,是其骨骼化石的相對豐富——人類學家們收集到的化石碎片約佔一個人全身骨骼的40%,這幾乎能復原一個完整的形體了。事實上,研究者們也這麼做了,露西多毛的臉龐和矮小的身軀(她身高僅1米),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古人類的“代言形象”。

露西的骨骼表明:這些早期原始人類可以用兩條腿直立行走,這證明人類祖先至少早在320萬年前就已用雙腳直立行走。研究人員還通過分析露西骸骨中骨折的情況,認為她有可能是從很高的樹上墜落而死去的——為直立行走付出的代價之一,大概就是在樹上沒有猿猴那麼靈活自如。

人類演化的主流過程也從這種會直立行走的南方古猿開始,一般簡化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現代人”的過程。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我們,都是現代人的後裔。

從能人開始,古人類的腦容量明顯增大了不少。研究者們認為大腦的發育和直立行走直接相關——走出森林的古人類不得不制定較為複雜的計劃,這促進了大腦的進化。

距今約280萬~250萬年前的納勒迪人面部復原圖

從直立人開始,現代人類的特徵變得更加明顯——他們學會了狩獵,學會了使用火和製造複雜的工具,並留下了照顧族群中老弱病殘成員的證據。大約從100多萬年前開始,一些直立人漸漸離開了非洲,逐步擴散到地球上的其他地區。

但真正造就了如今遍佈全球的我們——現代人類的那次遷徙,距今僅有數萬年時間:一群適應能力驚人的“Plus”版現代人類走出非洲大陸,以壓倒性的優勢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發展壯大。

在此過程中自然也伴隨著他們與所到之地其餘古老人群的融合,比如早已滅絕的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他們的部分基因也留在了現代人的基因組裡。

哈佛醫學院遺傳學系教授、古DNA領域的頂尖學者大衛·賴克在其著作《人類起源的故事》中寫道:“科學家在古NDA革命中發現,全球各地的人類都是多次人群遷徙、融合後誕下的混血兒……人類歷史就是一個又一個人群分離與融合的大迴圈。”

03

你是星塵,也是宇宙

目前,“非洲起源附帶雜交”的模型是主流科學界的共識,即現代人主要起源於非洲晚期智人,他們在向世界各地擴散的過程中,與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古人類發生過有限的基因交流。

至於現代人向東亞地區的擴散過程,大致有兩條概括性的簡化路線(實際上的遷徙過程當然要複雜得多),分別是“南方路線”和“北方路線”。

南方路線主要沿著海岸線走——約610,000 年前,早期現代人從非洲東部出發,沿紅海沿岸進入阿拉伯半島南部。經阿拉伯半島後,人群沿波斯灣進入印度西海岸,延伸至南亞次大陸最南端。約510,000 年前,人群通過巽他大陸(今馬來群島)進入東南亞,再經中南半島北上進入中國南方,逐漸覆蓋華南地區。

北方路線則主要在內陸擴散——約510,000 年前,現代人從非洲東北部進入黎凡特(今以色列、約旦),經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進入中亞;約410,000 年前,人群沿阿勒泰山脈北麓進入西伯利亞南部;約310,000 年前,人群經蒙古高原南緣進入中國西北,再向東擴散至華北。

大衛·賴克是復旦大學教授王傳超的博士後導師,師生在合作分析中發現:當下絕大多數東亞人的血統可以用三個群組來描述。第一個群組的核心人群來自黑龍江流域,第二個群組的主要人群來自青藏高原,第三個群組的主要人群來自東南亞。

他們的分析結果支持這樣一個人群歷史模型:當今絕大多數東亞人的現代人血統基本上來自兩個很久之前便分離的兩個支系的混血,只是不同人群的融合比例不同而已。

這兩個支系的成員往各個方向擴張,它們相互之間,以及它們與其他遇見的人群間的混血,鑄造了當今東亞的人群結構。

由於目前科學家們還沒有得到這兩個支系的古DNA,因此暫將其稱為“未知人群”。其中一個是集中分佈在長江流域的“長江流域未知人群”,另一個是集中分佈在黃河流域的“黃河流域未知人群”。

這兩個群體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分別獨立發展了以水稻和小麥為主的農業文明,在大約5000年前開始向四面八方擴張,同時在此過程中與此前先到達當地的人群發生混血,形成現代漢族基因構成的基礎。

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星塵——DNA裡的氮元素、牙齒里的鈣元素、血液里的鐵元素,還有食物裡的碳元素,都來自宇宙大爆炸之後散落太空的物質。

這與《人類起源的故事》中那句“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什麼單一的主流人群,融合才是一直以來的主旋律”亦形成了某種呼應——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里都嵌著無數祖先的基因,如遠古的繁星在暗中閃爍,一如詩人惠特曼的名句“我遼闊廣大,我包羅萬象(I am large, I contain multitudes)”。

你是星塵,也是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