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提出,宇宙中一切事物複雜度隨時間增長,這一新理論挑戰傳統進化觀,暗示智慧生命可能普遍存在,引發熱議。
為何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變得更加複雜?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1950年,義大利物理學家Enrico Fermi在與同事探討外星生命時提出了著名的“費米悖論”:如果宇宙中存在智慧文明,它們應該有足夠的時間遍佈星際,可我們為何看不到它們的蹤影?有人猜測,外星文明可能在成為星際旅者前就自我毀滅了。但還有一種更簡單的解釋:智慧生命極其罕見,我們人類只是宇宙中極少數的例外。
然而,一支由礦物學家Robert Hazen和天體生物學家Michael Wong領銜的跨學科團隊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宇宙中存在一條類似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自然法則,推動所有事物的複雜度隨時間不斷增加。如果這一理論成立,複雜生命,甚至智慧生命,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普遍。
這一想法源於2003年,生物學家Jack Szostak提出“功能資訊”概念,試圖量化生物分子如蛋白質或DNA的複雜程度。他發現,衡量複雜度的關鍵不在於分子序列的隨機性,而在於它們能執行的功能。例如,RNA分子中,有些能牢牢綁定特定目標分子,而功能資訊就衡量有多少其他分子能同樣出色地完成這項任務。Szostak通過實驗驗證,隨著分子不斷優化,功能資訊會逐漸增加。
Hazen被這一想法深深吸引。他在研究生命起源時,意識到區分“生命”與“非生命”可能是個偽命題。化學反應在礦物表面發生,可能是生命誕生的關鍵,而功能信息或許能揭示從簡單到複雜的演化過程。2007年,他與Szostak合作設計了計算機類比,通過演算法演化計算功能,果然發現功能資訊會隨時間自發增長。
但這一理論沉寂了多年,直到2021年Wong加入團隊,兩人才找到突破口。Wong曾對尋找外星生命的方式感到失望,他認為我們對“生命”的定義過於狹隘,可能錯過了完全不同的演化路徑。他們召集了來自物理學、哲學、生物學等領域的專家,試圖從更廣的視角審視複雜度的增長。
在他們看來,生物進化只是宇宙普遍規律的一個特例。無論是礦物、化學元素,還是星系,複雜度都在增加。以礦物為例,地球歷史上形成了越來越多的複雜礦物,而在土星衛星泰坦上,富含碳氫化合物的環境可能孕育出像石墨烯這樣的複雜結構。宇宙大爆炸後,最初只有簡單的誇克,隨後形成氫、氦等輕元素,直到恆星核聚變產生碳、氧等更複雜的元素,乃至超新星爆炸誕生重金屬——這一切都指向一個方向:功能信息的積累。
然而,這一理論並非沒有爭議。批評者認為,將“功能”概念擴展到非生命系統有些牽強。功能信息不僅因環境而異,還難以精確計算,因此有人質疑這一理論是否可驗證。相比之下,達爾文進化論雖能解釋過去生物的變化,卻無法預測未來,而新理論試圖填補這一空白,勾勒出宇宙未來的可能性。
更引人深思的是,複雜度的增長並非總是平緩的。生物進化中,細胞核的出現、多細胞生物的誕生、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神經系統的形成,甚至人類的出現,都是複雜度突飛猛進的時刻。這些“躍遷”彷彿打開了全新的可能性空間,正如Wong形容的“登上新的一層樓”。例如,生命誕生之初,分子需要長時間穩定存在,但當分子形成自催化迴圈後,動態穩定性取代了熱力學穩定性,規則徹底改變。
功能信息的獨特性在於其語境性。RNA分子綁定不同目標時,功能資訊會隨之變化。這與生物進化中“舊物新用”的邏輯不謀而合——羽毛最初並非為飛行而生。進化不斷創造新的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在早期甚至無法想像。3億年前的單細胞生命汪洋中,絕無可能突然冒出一頭大象,複雜生命需要一系列特定的創新鋪墊。
物理學家Paul Davies認為,生物進化之所以不可預測,是因為它具有自我參照性:新物種的出現改變了現有物種的生存環境,催生更多可能性。這與物理系統不同,哪怕銀河系有億萬顆恆星,它們也不會自我改變規則。植物發育生物學家Marcus Heisler指出,複雜度的提升為簡單生物無法企及的新策略提供了空間,這種開放性正是生命的神奇之處。
Hazen進一步設想,當複雜認知加入其中,系統的可能性將呈指數級增長。技術進步讓人類超越了達爾文式的進化,一個製表匠若能“看見”,製作手錶的效率將遠超盲目的摸索。然而,是否複雜度的必然增長意味著生命、意識甚至高等智慧在宇宙中不可避免?進化生物學家Ernst Mayr曾認為,人類水準的智慧極不可能再次出現,因為它在地球生命史上僅出現一次。但Hazen團隊認為,一旦生命出現,複雜度的飛躍可能是必然的,智慧或許並非特例。
為了驗證這一理論,Wong提出在 astrobiology 中尋找線索。地球生命傾向於選擇特定有機分子,如葡萄糖,而非隨機生成,這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其他星球上,類似的“非隨機”分子分佈可能成為生命存在的證據。此外,Hazen看到理論在癌症研究、土壤科學甚至語言演化中的潛力。例如,癌症細胞的演化更像功能選擇,而非傳統的適應性競爭。
儘管功能資訊難以精確量化,Hazen認為這並不妨礙我們理解其概念,就像我們無法精確計算小行星帶的動態,卻能成功導航飛船。無論功能信息最終是否成為解開複雜性之謎的鑰匙,科學家們對進化、時間方向和宇宙命運的探索已然掀起波瀾。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熱力學初創時,從蒸汽機效率到揭示時間之箭的壯闊歷程。或許,我們正站在又一場科學革命的起點。
本文譯自 Quanta Magazine,由 BALI 編輯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