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蘋果手錶使用者中的“釘子戶”,從初代追到S10,這次升級讓我又愛又恨。 它究竟是精緻生活的象徵,還是被高估的“美麗廢物”? 三個月的深度使用后,我想分享一些可能顛覆你認知的觀點。
1. 設計升級是“偽需求”?屏幕變薄變大的代價
S10的46mm大屏和9.7mm超薄機身看似驚豔,但實際佩戴中感知有限。亮黑色錶殼初期像“黑玉”,兩周後卻淪為“指紋收集器”。更薄的機身導致背部金屬直接接觸皮膚,敏感用戶反饋佩戴後手腕發紅發癢,甚至需要“每周休戴一天”。而螢幕亮度提升至2000尼特,在烈日下確實清晰,但多數使用者坦言:“誰會在太陽底下盯著手錶看?”
2. 健康監測:功能越強,焦慮越深?
S10的睡眠呼吸暫停檢測本是一大賣點,但國行版功能遲遲未開放,使用者只能通過“灰色手段”解鎖,結果監測數據長期顯示“未上升”,反而讓人質疑準確性。而心率、血氧等基礎監測雖全面,卻也讓部分使用者陷入“數據焦慮”——“半夜被站立提醒震醒”“每天查看健康報告成強迫症”。
3. 智能體驗:便利與煩惱並存
語音轉文字回復微信的精準度令人驚喜(標點符號都能識別!),但誤觸Siri的問題始終無解,用戶戲稱“抬腕看表=隨機召喚人工智障”。新增的水深/水溫感應對游泳愛好者很實用,但普通用戶反饋:“除了發朋友圈,日常根本用不上”。
4. 續航爭議:一天一充 vs 快充閹割
關閉常亮模式後續航可達36小時,但快充功能被砍引發眾怒——充滿需1.5小時,甚至不如千元手環。更離譜的是,充電優化功能形同虛設,80%電量時仍需手動點擊“立即充滿”,被吐槽“2024年的產品,1999年的充電邏輯”。
5. 終極拷問:S10到底值不值得買?
對於老使用者,從S9升級感知不強;新手若衝著“健康神器”獲得,可能會失望於功能的半成品感。但它仍是蘋果生態的最佳入口:優雅的裝飾屬性、無縫的跨設備聯動、儀式感拉滿的震動反饋
,讓使用者一邊吐槽“智商稅”,一邊忍不住為設計買單。
互動話題: 你會為蘋果手錶的設計溢價買單,還是等待功能更完善的下一代?評論區聊聊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