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多家銀行收緊無卡存取款業務 科技浪潮下金融創新重新校準
更新於:07-0-0 0:0:0

每經評論員 李玉雯

近期,一則銀行停止無卡存取款業務的消息引發熱議。 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年來,已有超過50家銀行機構宣佈停止無卡存款、無卡取款、掃碼存取款等功能,覆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及農商行等多類金融機構。 業務調整后,使用者需前往銀行營業網點辦理存取款業務,或繼續使用銀行卡在自助設備上進行存取款。 這一決策被部分使用者吐槽,稱重回“插卡時代”是金融服務的“倒退”。

筆者認為,事實並非如此,銀行收緊無卡存取款業務,是基於風控升級疊加成本管控而作出的現實決策。

一方面,無卡存取款業務雖便利,卻存在身份識別和確認方面的安全隱患。 當前,無卡取款依賴動態口令、簡訊驗證碼等身份驗證手段,然而隨著網路攻擊手段不斷升級,這些資訊易被惡意攔截或通過釣魚攻擊獲取,致使資金被盜刷。 並且,無卡取款具有匿名性,難以追蹤真實交易者身份,這使其可能被不法分子用於洗錢、詐騙等非法活動。 隨著反詐、反洗錢等監管趨嚴,銀行需進一步加強對用戶真實身份的核驗能力,這是銀行調整此項業務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隨著移動支付普及,如今大部分個人使用者使用現金的頻率並不高,無卡存取款業務體量佔比較小,但銀行對該功能的維護成本卻較高。 在當前銀行業降本增效的大趨勢下,叫停此類業務,可讓銀行降低技術和設備維護成本,以及因交易監控、反欺詐管理等帶來的運營成本,有利於銀行更好地進行成本管控。

真正的金融創新應當兼顧便利性與安全性。 這一業務的調整,也是銀行在科技浪潮之下對金融創新路徑的重新校準。

儘管傳統無卡存取款業務在收縮,但銀行業對於“無卡化”的探索並未止步。 在平衡服務便利性與資金安全性的基礎上,銀行機構正積極探索用更安全的技術重構無卡交易生態。 例如,通過引入生物識別、多因數認證等技術手段加強客戶身份驗證,在智慧ATM(自動櫃員機)等設備升級過程中採用“聲紋+虹膜”複合認證系統等,補齊傳統無卡業務的風險短板。

同時,銀行機構不斷升級風險監控系統,強化即時偵測異常交易的靈敏度與精準性等。 區塊鏈等技術也在滲入銀行業務流程管控中,確保交易透明性和可追溯性。 此外,數字人民幣硬錢包試點也在加速推進,當前數位錢包可通過手機NFC(近場通信技術)或二維碼便捷地完成無卡取現等業務,兼顧操作的安全與效率。

在金融科技持續反覆運算的當下,銀行這一業務調整是主動適應新環境的務實之舉。 長遠來看,隨著新技術應用的成熟,未來金融服務大概率將在安全性與便捷性上實現更優平衡,為用戶帶來更可靠、高效的體驗 。

每日經濟新聞

生酮飲食或加速器官衰老
生酮飲食或加速器官衰老
2025-03-26 09: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