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車行業的風起雲湧中,小牛電動作為一個曾經備受矚目的品牌,如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五年前,小飛(化名)選擇了小牛電動車作為自己的通勤夥伴,那時的小牛還是“兩輪特斯拉”,以其時尚設計和科技感十足的特點,贏得了眾多年輕消費者的青睞。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飛發現,身邊關於小牛品牌的負面評價似乎越來越多。
小飛的朋友們紛紛吐槽小牛電動車的電池不耐用、續航短,甚至冬天還會半路“罷工”。然而,小飛自己卻並不覺得這些問題有多嚴重。在她看來,雖然續航有所下降,但整體使用體驗還是可以接受的。這種感知上的差異,直到一位同事一語道破真相:新批次的小牛電動車品質確實不如以前了。
事實上,小牛電動的銷量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增長紅利期后,已經連續幾年下滑。2021年,小牛電動的銷量達到了103.79萬輛的頂峰,但隨後兩年銷量均出現下跌。儘管在2024年,銷量有所回升至92.4萬輛,但仍未恢復到曾經的輝煌。更糟糕的是,小牛電動在2022年由盈轉虧后,已經連續虧損了三年。
儘管如此,小牛電動在2024年的財報中還是交出了一份看似不錯的成績單。全年營收32.88億元,同比增長24%,銷量也同比增長超過30%。然而,這份增長的背後,卻是小牛電動不得不採取的降價策略。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小牛電動將平均單車售價從2019年的4928元下探至2024年的3000元左右。這一舉措雖然短期內提升了銷量,但長期來看,卻不利於品牌的長期發展和品牌形象。
小牛電動的創始人李一男,曾是一位被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賞識的天才少年。他在2014年創立了小牛電動,並憑藉簡潔的外觀設計、區別於市面的三元鋰電池以及打破行業的智慧車機系統,成功開創了高端智慧兩輪電動車的賽道。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牛電動的高端定位和技術路線,卻逐漸被同行學習和超越。
在研發投入方面,小牛電動也顯得力不從心。2024年,小牛電動的研發投入僅為1.3億元,遠低於同行。這不僅導致小牛電動在產品品質的把控上逐漸失去水準,還讓消費者對其新款產品的品質產生了質疑。與此同時,為了擴大規模、分擔成本壓力,小牛電動也不得不涉足中低端產品市場。這進一步模糊了其原本清晰的高端化標籤。
如今,小牛電動的主要競爭對手分為兩類:一類是愛瑪、雅迪這樣的國民品牌,它們價格適中、群眾基礎高、具備強大的規模優勢;另一類是九號、極核這樣的新興品牌,它們設計風格明顯、定位高端。這兩類競爭對手的特徵,都成為了小牛電動難以逾越的障礙。
特別是九號公司,作為同樣具備科技屬性的兩輪電動公司,幾乎與小牛電動同期被大眾所熟知。然而,九號公司卻後來居上,產品更多、車型定位更豐富、使用者粘性更高。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九號公司的兩輪電動車中國區銷量遠超小牛電動。這一對比,無疑讓小牛電動的處境更加尷尬。
資本市場的反應也頗為冷淡。在2021年的業績巔峰期,小牛電動的股價一度超過50美元。但截至最近一個交易日收盤,小牛電動的股價已經低至3.325美元,市值僅為2.58億美元。相比之下,九號公司的市值則是小牛電動的20倍之多。這種差距,或許正是小牛電動始終找不對方法、發展受阻的直接體現。
面對重重挑戰,小牛電動需要認清問題所在,尋找有效的對策。無論是提升產品品質、加大研發投入,還是調整市場策略、拓展新的增長點,小牛電動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重振旗鼓。否則,在這個日新月異的電動車市場中,小牛電動恐怕將難以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