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6》二公訓練室的一幕,成了本季綜藝最經典的職場博弈範本——當“瓊瑤式矯情”撞上“高情商硬剛”,觀眾終於等到了那個不慣著陳德容的人。
陳德容在《浪姐6》中的表現,堪稱一場“職場老油條”的負面教科書。
一公時,陳德容作為隊長不好好訓練,學舞時效率低下與隊友王蓉爆發衝突,甚至以“辭去隊長”威脅對方,最終導致團隊墊底、王蓉淘汰,陳德容的隊長不用她辭,直接就沒了。
到了二公,在沒有隊長選擇陳德容情況下只能分配到隊員不齊的吳宣儀組,面對《本草綱目》的高強度唱跳訓練,再次陷入“擺爛式迴圈”:動作學不會便甩手不練,被指出不足時哭訴“太難了”。
到了最後陳德容直接上演瓊瑤劇式的“梨花帶雨”戲碼,讓吳宣儀和VAVA不得不化身“情緒安撫專員”,但怎麼哄都哄不好,兩人心裡特別的焦急,太耽誤進度了,一說她就要退賽。
這種“巨嬰心態”的本質,是能力不足卻拒絕成長的傲慢。正如網友所言:她彷彿活在瓊瑤劇裡,總覺得自己是‘被逼無奈’的受害者,卻看不見隊友的負重前行。
當所有人對陳德容的矯情束手無策時,素人舞蹈老師淡淡用一番話撕開了困局:唱、跳,只是一種形式,表達的是女性的精神,這個舞臺不是給專業的舞者和歌手提供的。沒有人要求你跟她們(吳宣儀和vava)一樣專業,重要的是你怎麼去挑戰這個過程。你只要多付出一點點努力,有一點點進步,就會被看到。
這番話堪稱職場溝通的典範:
1、軟化矛盾:將專業能力問題轉化為“女性精神”的共鳴,避免直接指責;
2、降低預期:強調“無需和專業舞者比”,減輕對方心理壓力;
3、正向激勵:用“一點點進步”設定可實現目標,激發行動力。
更絕的是,老師說完立刻拉著陳德容繼續訓練,用行動堵住她“賣慘”的退路。這種“嘴上給台階、手上推進度”的策略,既保留了前輩的體面,又守住團隊底線,被觀眾戲稱為“灣灣女明星話術精髓”。
陳德容事件引發熱議的核心,在於它精準戳中了職場痛點——當團隊出現“擺爛型”成員時,妥協還是硬剛?
節目中,吳宣儀組的選擇是“妥協”:為陳德容量身定製戲腔段落、減少舞蹈難度,甚至犧牲舞台整體性為其“打掩護”。結果卻是“全員拚命帶飛,躺贏者理直氣壯”,最終舞臺被吐槽“像紅鳥發瘋”。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恰如現實中“能者多勞卻背鍋”的職場困境。
而舞蹈老師的處理方式,則提供了另一種解題思路:用高情商話術化解對抗,用行動堅守底線。這種“溫柔刀”之所以奏效,在於它打破了陳德容的“受害者敘事”,將焦點從“情緒糾葛”拉回“目標達成”。
四、女性綜藝的深層隱喻:成長不是“瓊瑤式自憐“
《浪姐》系列始終標榜“女性突破自我”,但陳德容的表現卻暴露了另一種現實:有些女性困在“傳統敘事”中,將“柔弱”當作特權,將“被照顧”視為理所應當。
反觀葉童、鄧萃雯等同齡姐姐,她們以謙遜姿態投入訓練,甚至主動拆道具、飆高音,用行動詮釋“乘風破浪”。兩相對比之下,觀眾對陳德容的憤怒,本質上是對“偽成長敘事”的厭倦——真正的女性力量,從來不是靠眼淚博取寬容,而是用汗水贏得尊重。
陳德容在機場對粉絲笑言“罵輕點”,這種“黑紅也是紅”的投機心態,或許能短暫收割流量,卻難逃觀眾對“德不配位”的反噬。
而舞蹈老師的“溫柔刀”,則給所有人上了一課:面對職場巨嬰,遷就只會助長惰性,唯有既給體面、又立規矩,才能讓團隊走出“內耗泥潭”。畢竟,成年人的世界沒有“你無情你殘酷你無理取鬧”,只有“你若擺爛,我必剛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