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短劇出海:中國式爽文如何攻略全球市場?
更新于:2025-04-14 14:25:21

“單集成本1萬美元vs百萬級用戶裂變,中國短劇正在海外驗證新的ROI神話”

“微短劇橫掃東南亞,霸總劇情為何讓老外集體上頭?”

當文化跨越山海,故事便在全球觀眾的螢幕里生根發芽。中國短劇正以小而美的姿態闖蕩世界,用每分鐘一個的高能反轉、跨越國界的情感共鳴,從東南亞的街頭小館到洛杉磯的咖啡館,讓不同膚色的觀眾齊齊陷入“下一集到底發生了什麼”的追劇狂熱。

在當下的影視領域,微短劇正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席捲全球,其發展趨勢和出海戰略也備受矚目,本文我們將與大家一起探討,短劇出海面臨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狂飆突進:大刀闊斧進攻海外市場

2023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破300億大關,2024年已達到505億元,同比增長約35%,首次超過電影票房規模。每天超3000部短劇上線,單部爆款72小時回收成本的行業神話屢見不鮮。抖音、快手等平台構建的“15秒反轉+付費解鎖”體系,讓觀眾逐漸形成“電子榨菜”依賴症。

成熟的生產模式造就了不少短劇傳奇,前有《我在80年代當後媽》展示超強吸金能力,實現破圈傳播;後有《家裡家外》播放量突破10億,精品化創作將短劇聲浪推向高潮。

市場的火爆也帶來了白熱化競爭,高強度的內卷讓頭部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海外。根據TikTok for Business發佈的數據,海外短劇發展勢頭十分強勁,月均用戶數量已達到2000萬至4000萬。不僅如此,未來海外短劇的潛在規模更是有望突破3億。

從地區來看,中東北非、東南亞這些新興市場呈現出迅猛的增長態勢,東南亞市場因文化相近性成為首選試驗田,越南版《霸道總裁愛上我》點擊破千萬,中東市場則憑藉“豪門恩怨劇”單日充值達百萬美元。

而在眾多國家裡,美國憑藉55.56%的全球收入佔比,成為海外短劇中最大的“吸金地”,TikTok的全球崛起為短劇出海提供了天然土壤,ReelShort憑藉《億萬富翁老公的雙面人生》衝上美國ios下載榜首,成為現象級案例。日本和澳大利亞在收入方面也表現突出,緊跟美國之後。

國內短劇市場競爭已經趨於飽和狀態,相比之下,海外市場的潛力堪稱巨大。將國內成熟的生產模式出海,有望挖掘“2-3億使用者”的增量空間。為此資本加速佈局,九州文化、點眾科技等公司紛紛在海外設立分公司,與Netflix、YouTube Shorts等國際平臺合作,試圖將國內成熟的“小說IP-劇本工廠-投流團隊”鏈條複製到全球。

例如,點眾科技在歐美市場組建本土編劇團隊,國內團隊僅提供故事框架,具體執筆由熟悉當地文化的海外編劇完成,確保情節設計符合西方觀眾的“情感閾值”(如用“職場性別平等”替代“打臉逆襲”橋段)。九州文化則通過設立海外工作室(如洛杉磯、柏林),招募當地導演和演員,形成“創意-製作-發行”本土化團隊。

挑戰重重:困局無法避免

儘管短劇出海如火如荼,然而過程卻並非一帆風順。細數近幾年新聞,發現其中文化衝突案例並不少見,快手國際版SnackVideo的《修仙大佬在紐約》因“物化女巫群體”遭投訴下架,暴露出東西方價值觀碰撞的深層矛盾。某平臺將國內爆款《閃婚老公是首富》直譯為阿拉伯語版本,因涉及多妻制爭議遭中東多國封禁,損失超2000萬元。

ReelShort的《Falling for the CEO》提供了成功範本,保留“契約婚姻”主線的同時加入職場性別平等議題,點擊量提升47%。然而,這種改造並非萬能,中東市場對宗教題材的敏感性、歐美市場對LGBTQ議題的包容度,都要求製作方在內容創作上更加謹慎。

短劇出海的挑戰遠不止文化差異,付費習慣是另一大難題,國內觀眾已經習慣了“前3集免費”的商業模式,但印尼使用者對此接受度極低,使用者流失率達90%;拉美地區信用卡滲透率不足20%,話費扣款成為新的支付解決方案。

成本壓力讓製作方也陷入“鈔能力”困局,如在迪拜拍豪門劇,群演必須是“真”富豪,否則觀眾能認出假愛馬仕;國內短劇愛用“人海戰術”,用群演來襯托主角的威風,但這在美國行不通,但歐美演員時薪是橫店群演的8倍;中東金主指定要用Flying-Cam航拍。製作方不得不面對“好萊塢式內卷”的現實,精品化趨勢讓單集成本從不足1萬元飆升至數十萬元。

儘管如此,短劇出海的潛力依然巨大,“精品化+當地語系化”趨勢下,文化衝突也許會因製作方深入研究目標市場的文化背景、語境和價值觀而降低,九州文化創始人汪家城表示,“在語言當地語系化方面,編劇團隊會針對性豐富語言表述,使對話更貼近人物性格和當地文化氛圍。情境和敘事也會進行當地語系化調整,確保中式戲劇性情境能準確轉化為歐美語境,並採用動機明確、人物清晰的單線條敘事,確保內容貼近當地觀眾。”

而付費習慣、成本困局、政策法規、競爭壓力等挑戰,似乎是更棘手的問題,出海的微短劇企業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仍然值得思考。

破局之道:中國短劇的深層突圍

面對文化差異、付費習慣和成本壓力的三重挑戰,中國短劇製作方正在探索破局之道。監管政策的收緊與使用者需求的升級,更倒逼行業從“流量至上”轉向“精品化+當地語系化”的深層突圍。

九州文化作為短劇出海的先行者,其海外負責人劉金龍在2024年行業峰會上坦言:“海外市場不再是簡單的內容平移,而是需要精準的文化解碼。”2024年,九州與日本朝日電視台聯合推出改編劇《大富豪のバツイチ孫女》(改編自國內爆款《離婚後我成為全球首富的外孫女》),通過本土化演員陣容和“富豪隱忍打臉”的敘事,連續7次登頂日榜冠軍,成為首部打入日本主流市場的中國短劇。

AI技術的應用也為內容當地語系化提供了新思路,通過AI劇本生成工具,紅果將本土網文IP《贅婿逆襲》自動適配為中東版《沙漠之王》,保留“逆襲”內核的同時融入酋長家族鬥爭元素,在阿聯酋市場付費轉化率提升35%。同時,AI配音技術則解決了多語言適配問題,多語言分發矩陣(英語、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等)滿足不同地區觀眾對劇集的喜愛。

汪家城認為“能夠真正做到文化輸出的短劇都會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有普遍性的主題和情感去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的能力。”

根據當下海外觀眾的偏好創作劇本,從“中國製造”到“全球適配”,打造普世情感主題也許是未來中國短劇出海的有力舉措。《狼人總裁的落跑新娘》提供了成功範本,將東方玄學與西方魔幻結合,用“職場歧視”“校園霸凌”等普世議題引發共鳴。韓國本土短劇《現在撥打的電話》因融合“替嫁”“先婚後愛”等中國短劇元素,在Netflix全球榜單登頂,反向印證短劇模式的文化普適性。

九州文化的本土化實踐、紅果短劇的精品化轉型等,共同勾勒出中國數位內容全球化的新地圖。正如劉金龍所言:“短劇不是文化傾銷,而是世界情緒的共鳴器。”這場跨越語言與地域的敘事實驗,或將重新定義“中國故事”的全球表達。

短劇出海不僅是中國文化輸出的新載體,更是中國數位內容產業全球化的重要切口。當《億萬富翁老公的雙面人生》與《魷魚遊戲》在Netflix同台競技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化產業的逆襲,更是一個國家在數位時代重構全球娛樂話語權的野心。短劇出海的未來,或許正如《家裡家外》的播放量一樣,突破10億只是起點,真正的星辰大海還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