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父母真的太容易焦慮了。
比如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
我明明用心陪伴孩子學習了,他的成績怎麼還是這麼差?
我為他付出這麼多,怎麼一點收穫都沒有?
正如董宇輝在直播間,說的這麼一段話:
很多父母太容易患得患失,焦慮無時無時刻籠罩在他們身上,對於孩子也越來越沒耐心。
但你得清楚地意識到:萬事皆需要耐心,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在這一點上,真的很有同感。
///
當了父母的都體驗過,面對孩子真的很容易焦慮。
特別是媽媽們,不是在操心孩子的學習,就是在操心孩子的身體素質、性格、情商等各項能力......
記得我家孩子剛來深圳的時候,他很沒安全感、總是不願意去上幼稚園,我擔心他適應不了環境,以後可怎麼辦啊?
為此特別焦慮,吃不好,睡不香,額頭上一下子長了好多痘痘。
剛上一年級的時候,他做作業很容易出錯,我擔心他粗心大意的性格,以後考試總做錯題可怎麼辦?
當他生病的,我總擔心他是不是得了什麼“大病”,去網上各種查癥狀,然後越查越覺得像,最後焦慮得自己也生了病。
看到他不主動找別人玩,我又擔心他性格太內向,以後沒有朋友怎麼辦?
看到他長得矮長得瘦,我便擔心他以後被別人嘲笑和欺負怎麼辦?
總之,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太容易患得患失了。
直到後來我才明白,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總是想急於求成,看到結果。
每當孩子的表現不那麼理想時,內心的焦慮就像小火苗一樣冉冉升起。
但是焦慮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它只會讓孩子受到焦慮情緒的影響,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
只有放下焦慮,不斷學習和反思,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孩子才變得越來越好。
我發現,我身邊那些厲害的父母,都有這幾個共性。
01.反焦慮
教育編輯部寫過這樣一句話:
“我們為人父母,生怕不能給孩子最好的,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殊不知我們過度期待造成的焦慮,不斷地把孩子往懸崖邊上逼。 ”
其實孩子的成長像一場持久的馬拉松,從來就不是看誰跑得最快,而是看誰堅持得最久。
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使命,他們的花期都不一樣。
父母如果總是過度焦慮、過度干預,只會讓花枯萎,讓路走偏。
而那些真正厲害的父母他們早就明白,焦慮過頭,只會壓抑孩子的天性,阻礙孩子的成長。
所以他們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把焦慮傳染給孩子。
他們欣賞和放大孩子的閃光點,説明孩子找到自信。
他們總會抽出時間用心陪伴孩子,比如鍛煉、散步、打球等,因為他們懂得比起學習成績,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02.反內卷
有人說:教育最大的失敗,是父母用蠻力捲孩子,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這種壓力最後往往變成病歷,毀了孩子的一生。
在如今的教育環境下,很多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於人,不自覺地走在了“雞娃”的路上。
看到別人給孩子報奧數,她就讓孩子考雅思。
看到別人給孩子報3個輔導班,她就給孩子報0個。
孩子的週末不是去課外班的路上,就是在興趣班的路上。
最後,孩子成了父母樊比和內卷的犧牲品,雖然成績有所提高,但身心健康出現了問題。
而那些厲害的父母都懂得,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和自律的習慣。
因為就算孩子的成績不是那麼優秀,但這些優秀的品質足以讓他們成長為更好的人。
所以,他們會在習慣和心態上內卷,但在結果和情緒上保持鬆馳,他們勇於讓孩子試錯,讓他們在自由的生長空間成成長。
03.反內耗
聽過這樣一句話:最糟糕的家庭模式就是,父母總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比如,看到孩子挑食,就會擔心焦慮他不長個,於是逼著他吃完一碗飯才能離開飯桌。
孩子端著飯碗,不小心打碎了碗碟,把飯灑在地上,會狠狠地罵他毛手毛腳,什麼也做不好。
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會批評指責他貪玩不上進,不懂父母的辛苦.....
這種父母習慣用批評和指責來打壓孩子,以為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變得優秀。
特不知,總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只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變得敏感懦弱,越來越差勁。
但厲害的父母者懂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對於無傷大雅的小錯不必糾纏內耗。
而是教會他們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
他們不會一味批評和責駡孩子,而是學會改變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溫柔而堅定。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控制,不插手,給他們留出喘息的空間。
///
寫在最後:
詩人海桑曾給女兒寫過一首令人感動的小詩,大意是說:
希望我們每位父母都能在育兒的路上,多提升自己,少內耗孩子,讓溫暖的家庭成為他們成長路上最堅實的後盾。
不管未來遇到多大的風浪,每當想到父母時,他的內心就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
以上和父母們共勉,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點説明,請點讚轉發,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