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裝為何越做越小”相關話題引發關注,據中國藍新聞介紹,女裝店主用一件衣服揭示其中暗含的“玄機”。
杭州中洲女裝城新女郎主理人劉伊琳介紹,如果衣服做大了,小碼女生不會買;衣服故意做小,大碼女生以為穿不上但實際能穿,會覺得驚喜,她們也會來買,“明明這件衣服可能大碼的寶寶也能穿,如果我從起初做出來的衣服就是這麼大,身穿好的會有優越感嗎?她會覺得衣服鬆垮、毫無身材感,買它的亮點是什麼?我們讓(衣服)視覺感官第一眼很小,(顧客)覺得穿不了,結果能穿。讓(顧客)有意外驚喜,那麼這件衣服的亮點就有了。”
劉伊琳還表示,女性不用太過於追求身材,大碼有大碼的穿法,不用穿得緊身,依然可以很美,適合自己就好。
據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導,專家認為,女裝尺碼越來越小是畸形審美觀以及利益導向所致。
“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一些商家故意把女裝尺碼越做越小,必然是因為有利可圖,這是市場選擇和某些輿論引導的綜合體現。”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教授劉秋岑說。
她進一步分析說,一方面,商家尺碼越做越小,博主穿小碼服裝引流,都是因為有爆點,有人願意為此買單;另一方面,這些商家和博主通過宣傳再次加劇普通人的自我懷疑和焦慮——彷彿全網都是模特身材的人,自己穿不進小碼衣服就是不健康、不美,甚至會以不健康的方式盲目減肥、追求所謂“完美身材”。
在上海瀛東律師事務所婚姻家事部主任方潔看來,女裝尺碼越來越小的根源是當下比較流行的“白瘦幼”審美觀。這種審美標準催生了一種“虛榮尺碼”的行銷策略,它利用消費者迎合所謂主流審美的心理,從而進一步增加小尺碼服裝的銷量。
“‘穿衣自由’是基本的人身權利,鼓吹試穿小碼衣服的商業手段,是對穿衣自由的禁錮、對女性身材的‘霸凌’。利用‘白瘦幼’審美綁架女性,大力行銷小尺碼女裝、販賣身材焦慮,違反了企業活動的非歧視原則。”方潔說。
一些商家以小碼為噱頭稱“穿小碼衣服是對女性身材的檢驗”,鼓吹小尺碼女裝涉嫌違反廣告法。消費者要勇敢地監督商家,對不合理的衣服尺碼說“不”;在服裝領域,我國發佈了相應國家標準,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標準生產服裝。
微信編輯:林夕合
審核:魏國峻
【來源:九派新聞綜合中國藍新聞、每日經濟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