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學者新論文將衰老視為一種疾病,提出促衰老代謝重程式設計理論
更新于:2025-04-14 10:58:22

延遲乃至逆轉衰老,是全人類共同和永恆的追求和願景,也是科學家們孜孜不倦地探索研究的至高課題和終極目標。

對這個研究領域的熱衷探索,不僅僅反映了人類追求永生不朽的天性和科學探究生命奧秘的使命,同時也折射了一個極其現實的社會問題和醫學難題。

經過人類的共同努力,人類整體壽命的確在不斷延長,但是距離永生的目標卻仍舊相差極遠。暨南大學王志國教授表示:“如果抱著‘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的想法,這的確是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但卻不是對待生命的正確理念。”

他認為,以科學手段探究生命奧秘和延長生命,在過去是、在現在是、在將來也必定是人類持之以恆努力的方向,同時這也是科學研究尚未解決的諸多問題中的一個終極問題,也是他和合作者希望通過相關課題力求解決的問題。

探索人類永生的課題是一項長遠的工作,而研究衰老和研究抗衰老卻具有實實在在的現實意義。儘管衰老本身並未被定義為一種疾病或一類疾病,但它卻是導致疾病發生發展的最大也是最關鍵的風險因數。尤其對於一些非傳染性慢性疾病,比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衰老起著關鍵作用。

隨著衰老人群的日益增長,特別是在發達國家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均存在人口老化嚴重的問題。從臨床層面來看,假如將衰老視為一種疾病或視為一系列的非健康狀態,就能助力於使用醫學手段和其他干預措施來預防、延緩、治療甚至逆轉衰老過程。

而更具實際意義的是為預防、延緩、治療,甚至逆轉衰老相關疾病提供了合理和有效的支援。研究如何延長人類健康壽命(即在有生之年不生病或少生病),乃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科學工作者乃至全人類當下的最為緊迫和重要的任務。

然而,我們目前對於人類衰老啟動和發展過程的機制的認識深度和廣度卻仍然相當有限。這也是王志國團隊致力於抗衰老研究而旨在解決的第二個困擾。

人類為什麼會衰老以及如何衰老,是長期以來一直令科學家們迷惑的兩個交織問題。儘管迄今為止人們已經提出了不下百種關於衰老的假說,但卻基本上只能夠反映複雜的衰老過程的某一方面,缺乏一個能夠提供完整框架的中心假說來指導探索調控衰老的起始和進程的上游機制,他們的認識仍然處於碎片化的階段,甚至有不少謬誤,猶如盲人摸象。

雖然研究者們也試圖整合不同衰老相關表型和機制的努力,以創建統一的理論,但至今未有任何一個理論能夠完整解密衰老過程。這是他們希望解決的第三個問題。

在近期一項研究中,該團隊提出一個嶄新的衰老機制統一學說,即促衰老代謝重程式設計理論(PAMRP,Pro-aging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theory)。這個理論認為:衰老是由細胞代謝的退行性變化所決定。它同時具有程式性和隨機性,其起始需要兩者的共同作用:通過退行性代謝改變而逐漸累積的促衰老底物以及隨機事件誘發的促衰老觸發因素。衰老底物和觸發因素兩者的共同作用啟動了代謝重程式設計,促使遺傳程式發生相應的重塑,使機體發生細胞重程式設計和基因重程式設計。

同時,本次的 PAMRP 理論將關於衰老過程究竟是程序性還是隨機性的爭論統一為一體:程式性理論認為衰老是指導早期生長髮育的有序遺傳程序的延續,而隨機性假說則認為衰老是隨機錯誤積累的後果。

最為重要的是,他們的研究分析發現代謝重程式設計是唯一一個能夠比較完整且合理解釋人類即其他物種衰老過程的統一機制,而且研究具有大量的科學數據和成果作為有力的支撐。

人體的代謝是由基因預先程式設計的,但可以根據特定的情境通過表觀遺傳機制進行良性或惡性重程式設計。隨著機體的衰老,細胞內代謝途徑發生顯著變化,包括能量生成、營養物質利用和代謝物質管理過程的轉變,並發展微一個相對固定的新的代謝模式,這就是代謝重程式設計。

有趣的是,代謝重程式設計天然地發生於所有動物個體生長髮育和成熟的三個階段:(1) 從快速生長到生殖成熟的過渡階段;(2) 從生育年齡的成年期到生育后年齡的過渡階段;(3) 從生育後期到衰老過程的過渡階段。而這個第三階段的代謝重程式設計正是促衰老代謝重程式設計過程,這個過程有可能通過人為的干預而延遲、暫停、乃至逆轉。

最後,衰老過程是一個多因素、多層面、多機制的過程。此前,有學者揭示了衰老的 12 個標誌或機制,而本次的促衰老代謝重程式設計理論將這 12 個機制有機地歸納為細胞代謝障礙相關的四大層面,進一步統一了各派衰老學說。

日前,相關論文以《促進衰老的代謝重程式設計:衰老的統一理論》(Pro-Aging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A Unified Theory of Aging)為題發在 Engineering[1],暨南大學首席科學家王志國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楊寶峰擔任共同通訊作者。

圖 | 相關論文(來源:Engineering)

本次成果具有一定應用前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他們揭示了衰老與代謝重程式設計的因果關係,這不僅僅解釋了為什麼許多目前臨床上用於糾正代謝異常的藥物,如降糖葯、降脂藥、抗癌藥、減肥藥等,被實驗或臨床證明具有延長年齡壽命或延長健康壽命和抗衰老的作用,而且也為今後發展新型的抗衰老藥物指明瞭一個方向:維護細胞代謝穩態或糾正不良代謝重程式設計的新策略和新途徑。

另一方面,他們揭示了衰老過程的多因素多層面多機制特性,揭示了運用《多靶點藥理學》(Polypharmacology)原理設計和研發抗衰老藥物的一個有效和理性的新策略,也就是運用“一藥多靶”藥物 (“One drug,multiple targets”or“Multitarget drugs”) 或聯合用藥的方法來有效預防、延緩、治療,甚至逆轉衰老過程。這一策略不僅僅是當今歐美等發達國家發展新藥的新方向大趨勢,而且在理論上比起傳統的單靶點藥物更加有效。

王志國說:“有幸的是,本人是《多靶點藥理學》這門新學科分支的先驅研究者之一,被 Springer Nature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分別邀請撰寫了《多靶點藥理學:原理與方法》(Polypharmacology: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ies)和《抗衰老多靶點藥理學》(Anti-Aging Polypharmacology)兩部英文專著。”

目前,王志國團隊正在運用 PAMRP 理論、多靶點藥理學原理以及微小 RNA 干擾技術《MicroRNA Interference Technologies》(由王志國本人於 2009 年提出和撰寫,並由 Springer Nature 出版的英文專著)三者的結合,研發轉化抗衰老藥物,而且已經獲得一些相當樂觀的數據和結果。

據瞭解,該團隊的後續研究計劃包括:(1) 深入的衰老機制和長壽機制的理論研究;(2) 抗衰老藥物的轉化研究。

前者主要聚焦於發現和確定關鍵性的衰老和抗衰老因數以及關鍵性的長壽基因;後者主要立足於驗證關鍵性的抗衰老和延壽靶點,並運用他們自主創新的小核酸技術發展抗衰老藥物和治療衰老相關疾病的藥物。

王志國認為,《促衰老代謝重程式設計》學說、《多靶點藥理學》原理和方法、《微小 RNA 干擾技術》三者的有機結合,不僅僅能夠被應用於抗衰老理論研究和轉化研究,而且能夠應用於衰老相關疾病以及非衰老相關的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藥物發展,同時也是發展核酸藥物的新策略和新機遇。

參考資料:

1.Wang, Zhiguo, and Baofeng Yang. "Pro-Aging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A Unified Theory of Aging." Engineering (2024).

運營/排版:何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