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到!如何面對自己人生的“轉捩點”?
更新于:2025-04-14 09:03:22

本書是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寫的一本關於中年危機的心理學著作。他在這本書中寫了12個章節,每一章都選用了一部文學作品,以原著為基礎展開論述,闡釋人到中年的不同危機,通過對中年職場地位、出軌、孩子的教育、對衰老的不安等中年危機中,讓讀者瞭解到沒有哪個階段比中年時期蘊含的危機更多。

書中闡釋了這些著名的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們都是如何面對自己人生的“轉捩點”——中年危機的,使我們認識到中年到底怎麼定義?身陷“危機”該如何自處?這本書中給了我們珍貴的提示,告訴我們度過一個好的中年,等同於為爬另一座山作了充足的準備:迎接衰老、迎接死亡。

走在山棱上

人到四十就像是走在山棱上。無論是往左還是往右,稍微踩錯了一點點,都是無法預想的後果。而且,往右往左,看到的景色也會迥然不同。

要思考40歲的意義,無論誰可能都會聯想到孔子的名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把關於40歲前後、從30歲到50歲的說法羅列在這裡,讀一遍,不由得心生佩服。到底是聖賢,孔子的人生真是活得明白。靜下心來再想想就能體會到,這樣的話可不是隨便誰都能輕輕鬆鬆地說出來的。

三十而“立”,這個“立”是我們平常說的“已經自立了”嗎?“四十而不惑”不就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自立以後到四十歲都還是一直處於困惑狀態嗎?那麼自立以後,我們究竟在困惑什麼?不管怎麼說,姑且認為到了四十人可以走出困惑就好,接下來的“五十而知天命”又明確指出,在這之前人是不知天命的。已經走出困惑,卻依然不知天命,那所謂“不惑”是真的“不惑”嗎?這樣想下來,所謂“四十而不惑”並非不可撼動。只能說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惑”,但基盤還不是那麼穩固。讓已知天命的人看來,你真是還什麼都不懂呢;反過來,走在朝氣蓬勃的自立之路上的年輕人,覺得中年人成天磨磨嘰嘰到底想要幹什麼?兩頭受夾擊,還不得不逞強:“我看萬事已經不被迷惑了”。這就是40歲的處境。這麼看下來,就能明白40歲的意義,也能體會到走在40到50這段道路上的一些困難。其實,現在人的壽命不斷延長,把超過50歲的人也算在這個範圍內,好像更合實情。

40歲的“惑與不惑”,與三十而立之前的搖搖擺擺、找不到方向還不一樣。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於“不惑”還與隨後而來的“知天命”纏繞在一起,三十的“而立”,是為了能站立在這個世界,根本顧不上“天命”什麼的(如果在二十來歲的年齡,就開始想著天命,自立的過程就會很艱難)。在這裡,我們不去深究“天命”的課題,但從包涵“天命”在內的意義上來說,山田太一《外國人たちとの夏(與異界人共度的夏日)》非常準確地描繪出了四十幾歲的困惑。

主人公47歲,是一位電視劇的編劇。小說雖以第一人稱寫,但他的名字叫原田,我們就稱他為原田吧。他和妻子離婚以後,獨自住在一棟公寓的七樓,這套房子是原田用來當作工作場所用的,離婚後就只好住在這裡了。故事從這個場景開始。這個公寓,很多房子都是用作公司辦公室的。每天工作結束,晚上也不得不在這裡住了一陣子后,原田才發現,大家陸陸續續下班後,樓上樓下就剩下自己一個人了。本來就因為受不了令人窒息的人際關係才離婚,現在能獨自生活,多麼自在呀。可不知為什麼,正應該是自在無比的時候,卻感到整棟樓晚上只剩自己,也有點“太安靜了”。離開故土、離開家人,孤零零的一個人,現代社會的中年人很多都品嘗過這樣的孤獨滋味兒吧。即使每天走在大街上、每天和家人一起生活,也不見得就能遠離孤獨。如今無論男女,若沒有孤獨的體驗,簡直就沒資格說自己是現代人。當然我們不是說現代人每時每刻都陷入孤獨不能自拔,但刻骨銘心地感受到孤獨的時刻應該是有的。主角 原田,確實處於一個特殊的階段,但實際上他依然給我們展現出一個現代中年的標準形象。

人都是很任性的。日常煩心事太多,總想著掙脫粘嗒嗒的人際關係,最好能一個人待著。嘴上這麼說著,真到了只剩一個人的時候,又開始為孤獨而煩惱。原田正獨自品嘗著寂寞時,以前在一起工作過的某電視台的製片人間宮來訪。原田像是遇到老知己一樣跟他見面,卻料想不到他說想要和原田離婚的妻子綾子拉近關係,今天上門是因為覺得事先跟他打聲招呼比較好。原田感受著內心翻滾的情感,表面上的詞語卻不失冷靜,臨分別時還對間宮說:“祝你成功!”

這不能不說是現代中年人的悲劇。如果任由自己的情感爆發,瞬間就失去了人到中年的體面,隨後內心也會對自己的失控行為厭惡無比。但反過來,把所有的衝動都硬壓下去,像原田那樣體面地處理自己的情感,壓抑下去的能量又會在不可預知的場景中顯示其影響。原田並不例外。在間宮離開以後,一會兒是故意刁難上門打招呼的女性鄰居,一會兒是自己被神經官能症折磨得苦不堪言,煩惱不一而足。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情感,對活在現代的中年人來說算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人生課題吧。

【來源: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