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麵,穿越四十年的南京味道
更新于:2025-04-14 06:35:44

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小排面。

□ 本報記者 徐 晉

“老樣子一碗大份大肉面?”“還是二兩肚絲加個肉圓?”中午11點半,馬道街上的順心拉麵進入一天最忙碌的時刻。

這家店鋪不大,卻佈局有序。麵館入口是敞亮的明廚,左側一間20多平方米的房間坐滿了食客,面香在屋內肆意流淌,似在熱情擁抱每一位到訪者。“一碗二兩小排面,加份素雞,蒜子辣油多一點。”很多顧客沒來得及入座,就先熟練地點好單。這樣的招呼聲,麵館老闆王德秀聽了41年。

1984年,王德秀和愛人在養虎巷搞了間小鋪面,開始了與灶台為伴的人生。“那個時候改革開放浪潮剛剛興起,我們就想著做點小生意維繫生活。”從山東臨沂遠嫁南京的王德秀和丈夫一合計,決定開個麵館。“我們山東人愛吃麵食,南京人也愛吃麵條,只要把口味做好,不愁沒生意。”

誰能想到,這家地道南京麵館的老闆竟是山東人呢?

味道是留住“回頭客”的制勝法寶。王德秀順手從鍋里夾出一塊虎皮大肉,超過一指寬的五花肋條肥瘦相間,經過長時間鹵製表面油光鋥亮,透露著醬油色。“別小看這樣一塊大肉,原材料選購就很講究,每天淩晨1點就要去眾彩批發市場搶購最新鮮的肉,一頭豬身上也只有左右肋間兩塊地方能烹飪大肉面。”

時光流轉,邁入“不惑之年”的麵館曾歷經多次搬遷,但人氣依舊不減。從養虎巷到江寧路,從土城頭到如今的馬道街,不少食客追著麵館跑。退休教師老周,不辭辛勞從江寧輾轉而至,只因遠在廣州讀大學的孫子說想念麵館的味道,特地前來打包了兩份大肉和肉圓,當晚搭乘航班給孫子送過去。

時值正午,麵館熱鬧非凡,顧客如潮水般湧來。點單、拉麵、煮麵,小小的一間屋子內擠滿了人。“小碗小排加素雞的拉麵好啦。”聽到店員吆喝聲,一個小夥子自助拿起托盤,走到明廚區域端走麵條。

“除非有特殊需要,我們家一般都是顧客自己端面回座。”王德秀解釋,設置這一細節是有意為之,目的是拉近與食客的距離。“明廚製作餐品所有環節全透明,顧客一來一回端面的工夫就能看到餐品製作水準,吃著也更放心。”

南京街頭巷尾究竟有多少家麵館很難查到精準數位。但要以時間座標衡量,像順心拉麵這樣經營長達小半個世紀的麵館屈指可數。天色漸晚,麵館店招上刻印的“24小時營業”字樣格外醒目,王德秀毫不避諱告訴記者,24小時經營一方面是為了提升營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麵館更深地融入城市。好在店裡的員工大多是王德秀自家親戚,她邊指邊介紹,點單的是女婿,煮麵的是侄女,在廚房忙活兒的是侄子。“真是一大家子盤活了這個麵館,兩代人的精力都撲在了上面。”

用好口味和好服務換來好口碑。“淩晨剛下高鐵特地來打卡這家麵館,沒想到店裡坐滿了計程車(網約車)司機、外賣員、交警、學生等形形色色的食客,好像因為這碗麵,南京的夜晚也多了幾分煙火氣。”打開某美食軟體評價區,一名外地顧客的留言讓王德秀多了幾分安慰。

“現在年輕人都喜歡新潮的網紅店,但我們這些老街坊就認這個味。”馬曉梅一家專程從江北趕來吃麵,她的兒子正在教孩子用筷子:“慢點吃,這可是你爸爸從小吃到大的味道。”在南京這座歷久彌新的現代化都市,一家麵館用40餘年的堅守印證:撩人心弦的城市味道往往隱匿於市井巷尾,生生不息,永不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