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打包被同事嘲笑,該怎麼辦?
更新于:2025-04-13 14:49:11

本文轉自:山西工人報

職工講述:生活中偶爾與同事出去吃飯,無論誰買單,每次看到沒有吃完的飯菜總感覺很可惜。一起用餐的同事會不屑一顧,我卻每次都會選擇打包帶走。時間長了,一些同事知道我有打包的習慣,所以在點餐的時候會故意說一聲“點多沒事,某某某打包”,我聽後心裡很不舒服。還有一些同事背地裡叫我 “打包專業戶”,明顯有嘲笑諷刺的成分。面對同事的嘲笑,我該怎麼辦?

中信機電製造集團有限公司工會心理諮詢師蘇紹民:“光碟行動”是黨和國家大力提倡的,吃多少點多少,節約糧食、杜絕浪費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如果確實不慎點多了,採取打包的方式也是一種比較正確的選擇。

至於剩菜打包被同事嘲笑,給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建立自信。在我國,剩菜打包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越來越多的人在實際行動中踐行節約糧食、保護環境的原則。打包剩菜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也體現了節約的傳統美德。唐代詩人李紳曾經用一首詩勸誡其好友章孝標,其中“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一直被後人稱頌和引用。我們也可以用這句話解釋這種現象和增強自己的自信心。那些笑話別人節儉的人,其實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別人正確行為的嘲笑或貶低用來包裝自己的“假金”,沒有必要過多地理會。二是正確看待節儉與小氣的根本區別。像剩菜打包這種節儉行為與小氣是有根本區別的。時下,已經沒有人為一日三餐發愁,之所以選擇打包剩菜,其實質不是飯菜的市場價值,而是完全出於一種道德自覺。而小氣是對人一毛不拔、對己葛屦履霜的行為。本質上講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行為,前者是美德,後者是陋習。三是避免過度關注。無需關注他人的負面評論,專注於自己的行為和價值觀,更不要試圖改變他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有權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行事,打包剩菜是正確的做法。正確的行為不應該也不會受到別人的嘲笑,即便有人存在某種偏見或誤解,不關注、不理會是最好的回應。

(本欄稿件由山西省總工會職工服務中心提供)

一對珍珠鳥
一對珍珠鳥
2025-03-26 03: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