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並不以人物個性描摹見長,Scott也無意於主題深化挖掘,所以內心迷茫糾結什麼的完全不需要。Damon只需時而沉著冷靜的攻克難題時而憨憨地真情流露,在喜悅時歡笑在受挫時來下恰到好處的爆發就算完成任務,這些對於久經戲場的Damon可謂信手拈來。在電影輕鬆地講著技術宅故事的同時,Damon做得最出色的就是不負其呆萌君昵稱的事情——賣萌:穿著厚重的宇航服笨拙地在地面畫圈子,皺著眉頭攪拌糞肥,被氫氣爆炸的氣浪掀翻在地,無可奈何地吐槽隊長Lewis糟糕的音樂品味,以及無數次中二病發作式的宣稱“我是火星殖民者!”“我是太空海盜!”“我是鋼鐵俠!”。這場外星迷失的愁雲慘霧便被這個大男孩的陽光一點點驅散。
除去呆萌君,本片的配角陣容也是十分強大。勞模姐Jessica Chastan出演機智決絕的火星探險隊長Lewis,老戲骨Jeff Daniels則化身官僚氣的NASA老大Sanders,一眾配角也都是好萊塢電影和美劇經常露臉的高級龍套,其中還有兩位國人較為熟悉的華人面孔——飾演中國航太局領導的香港資深演員高雄和內地女星陳數。
與火星那頭的獨角戲截然不同,這些世界上最聰明的腦電波疊加出繽紛嘈雜的頻譜。故事沒有踏上出領導高度重視迅速制定方案火速實施救援的康莊大道,而是將筆鋒轉入了NASA內部的分歧之中。技術方案、資金、公眾輿論、政治,航太或許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事業,但卻從來就不僅僅關乎技術。這個系統的眾生相也在故事的發展中呈現於畫卷之上:NASA主管Sanders的顧慮與保守,火星計劃首席科學家Kapoor的主動與執著,Ares 3號飛行指揮Henderson的堅持與放棄,計算高手Purnel的劍走偏鋒,以及Hermes全體成員為了隊友而踏上未卜前路的決然。在有限的戲份之內,每個角色仍能體現出獨到的性格特點與人格魅力,觀眾也得以一窺這些貌似遙不可及的技術宅們在現實情境下有血有肉的一面。
正是在Damon的傾力出演和諸多配角們各顯神通之下,這個以技術為第一表現力的硬科幻故事才能如此地兼具新鮮感和真實感,構建出跨越空間的張力。然而,電影的時長制約了許多角色的發揮空間,不少人只能在螢幕上一晃而過,幾個主要配角的交互也受到限制,使得人物關係構建稍顯薄弱。不過好在這些簡化並未造成敘事上的割裂,適當的取捨也使得地球一邊不致喧賓奪主,維持了整體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