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最新發佈的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原煤產量達47.8億噸,同比增長1.2%;煤炭進口量5.43億噸,同比增長14.4%。今年我國煤炭市場供需將呈現相對平衡並向寬鬆轉變的運行態勢。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表示,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持續推進,化石能源替代效應日益顯著。近年來我國通過政策引導和產業扶持,已建成多個大型水電站集群,光伏發電與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實現跨越式增長。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有效提升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佔比,對傳統化石能源形成持續替代效應。
值得關注的是,儘管清潔能源替代步伐加快,報告預測2025年國內煤炭產銷量仍將保持增長態勢。數據顯示,當前社會存煤水準處於歷史高位,疊加進口煤炭持續高位運行,全年煤炭市場供需將呈現相對平衡並向寬鬆轉變的運行態勢。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新聞發言人張巨集稱:“煤炭生產產量前兩個月同比增長了7.7%,我們預測今年煤電的發電量增量應該在1000億度以上。”
我國煤炭行業向現代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我國煤炭產量增長24%,煤礦數量由4700處降至4200處,從業人員數量由347萬人減少至277萬人,減少20%。全國開展智慧化建設的煤礦由不足200處增加至近千處,智慧化採掘工作面由494個增加至1642個,1.7萬個固定崗位實現了無人值守。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煤炭行業正從傳統能源向現代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煤炭行業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年產千萬噸級煤礦增至83處,採煤機械化程度達99.32%。同時,智慧化煤礦建設加速推進,智慧化產能已佔總產能的50%以上。
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這家煤礦企業,智慧綜采工作面正高效運轉。工作人員正通過5G設備精準定位系統,實時監控井下設備運行狀態。過去井下通信延遲大,突發情況處置至少需要半個小時,現在通過5G網路,地面指揮中心能即時看到井下畫面,指令秒級下達,效率提升80%以上,如同為礦山裝上“神經系統”。
國家能源神東煤炭集團智慧化技術負責人王洋稱:“我們現已攻克3類智慧採煤、5類智慧掘進、5類機器人等關鍵技術,比如巡檢機器人能替代人工排查危險區域,智慧採煤機可自動調節截割速度,每年減少人工干預上萬次。”
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這家企業,幾百輛無人駕駛的巨型卡車正在所屬五個露天煤礦區井然有序地工作。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2020年首次在白音華露天礦應用5台無人駕駛寬體車,目前該公司投入生產運行的無人駕駛寬體車已達273台。
加快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與燃料並重轉變
下一步,煤炭行業將聚焦“十五五”規劃,優化生產佈局,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加快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與燃料並重轉變,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和礦區生態環境。
在陝西榆林的這家煤化工企業正在建設煤炭深加工升級專案,項目總投資238.88億元。專案投產後,預計年生產煤制甲醇220萬噸、煤制聚烯烴90萬噸,這些產品將廣泛應用於高端管材、光伏材料、醫療器械等領域,實現煤炭清潔利用。
在距離榆林不遠的神木市哈拉溝礦區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座曾經黃沙漫天的礦區如今已栽植松柏400多萬株、喬灌木490010,000 股、草地606平方公里,礦區植被覆蓋度突破70%,植物種類由原來16種增加到134種,形成喬灌草立體生態系統。在生態修復的同時,6個分散式光伏電站覆蓋在建築屋頂和修復區,年發電量超千萬千瓦時,礦區的生產生活用上了自己發的綠電。
科技創新推動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科技創新正在成為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我國自主研發的“空天地一體化礦區生態大數據管控系統”正在為煤礦企業構建“空、天、地、深、時”五位一體的礦區生態監測體系,實現了對所屬礦區生態修復的全周期監管。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副局長琚宜太稱:“該系統運用衛星遙感、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結合不同礦山的區域特色,聚焦監測對象的異質性,實現了‘礦山生態問題能追溯、修復工程可管控、修復紅利可衡量’的全周期監管。”
去年,我國還建成了煤炭行業全產業鏈國資智慧雲、行業大模型。同時,人工智慧技術在百餘個場景推廣應用,智慧化煤礦建設成效顯著,科技創新正在成為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