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型手機界,一場關於螢幕形態的辯論終於迎來了轉捩點。OPPO副總裁劉作虎的一席話,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層層漣漪。他直言不諱地表示,未來的產品將告別曲面屏設計,這一表態標誌著長達十年的“曲面與直屏之爭”或許將迎來新的篇章。
回顧歷史,曲面屏的興起始於2014年,三星Galaxy Note Edge的發佈如同一道閃電,劃破了手機設計的常規界限。三星憑藉55度弧度的OLED屏幕,不僅賦予了手機更加前衛的外觀,還巧妙地引入了側邊欄快捷功能,這一創新迅速贏得了市場的熱烈反響,曲面屏也因此成為了高端旗艦機的標配。
國產手機製造商們緊隨其後,紛紛加入曲面屏的行列。2016年,vivo Xplay5率先採用雙曲面屏設計,小米Note 2、華為Mate 9 Pro等機型也相繼問世。一時間,曲面屏似乎成為了智能手機的新寵,就連3000元價位段的手機也開始追求這一設計。然而,隨著曲面屏的普及,其逐漸從技術創新演變為行銷噱頭,部分廠商坦言,使用者可能根本用不上曲面功能,但如果沒有這一配置,手機似乎就難以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然而,曲面屏的“光鮮亮麗”背後,卻隱藏著不少問題。維修數據顯示,曲面屏手機的碎屏率遠高於直屏手機,維修成本也水漲船高。貼膜師傅們對曲面屏更是避之不及,因為貼膜難度極大,翹邊現象屢見不鮮。儘管曲面屏被寄予厚望能夠帶來全新的交互體驗,但實際上,很多廠商的曲面交互功能始終停留在初級階段,用戶戲稱其為“最貴的裝飾”。
三星作為曲面屏的先驅,早已意識到這些問題。從Galaxy S20系列開始,三星逐漸減小曲面弧度,到S24系列時,已經接近“微曲屏”的設計。然而,國產廠商在轉型上顯得相對遲緩,直到2023年,仍有旗艦機型堅持採用“瀑布屏”設計。跌落測試顯示,某些國產曲面屏手機在首次跌落時的破損率高達42%,而同期三星S23的破損率僅為27%。
曲面屏熱潮的背後,實際上是三星的一場“陽謀”。作為全球最大的OLED供應商,三星在曲面屏上採用了特殊的COP封裝技術,這一技術需要自家的產線和設備支援。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間,國產手機廠商為曲面屏多支付的螢幕成本累計超過80億元,而三星顯示部門的獲利率則始終保持在20%以上。這種技術依賴甚至影響了國產廠商的產品規劃,想要獲得優質的曲面屏,往往需要提前半年預定產能。
如今,直屏的復興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基於用戶體驗的理性選擇。小米14的極窄邊框、OPPO Find X8的2.5D微弧玻璃等設計,都在證明直屏同樣能夠兼具美感與手感。更重要的是,使用者需求正在發生變化。京東平臺的數據顯示,2024年“直屏手機”的搜索量同比激增230%,在某些電商直播間里,“拒絕曲面屏”已成為高頻彈幕。
這場持續十年的屏幕形態之爭,給國產手機製造商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真正的創新不應被供應鏈的技術所“綁架”,而應基於用戶的實際需求。當手機廠商們不再盲目追求曲面屏的設計,或許我們離真正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好手機又近了一步。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把螢幕做直只需要勇氣,但要把體驗做‘直’,需要的是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