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只是人類發明的概念,如果沒有人類,顏色還存在嗎?
更新于:2025-04-13 10:17:44

在我們周遭的環境中,繽紛的色彩點綴著每一個角落,那麼,人類何以能夠辨識這些豐富的色彩呢?答案並非如表面所見那般簡單。事實上,“顏色”這一概念,其實根植於人類的創造之中。接下來,讓我們探索一下顏色感知背後的科學原理。

傳統的觀念會告訴我們,顏色源自光的舞蹈。光,作為電磁波的一種表現形態,擁有眾多不同的振動頻率與波長。正是這些波長或頻率,賦予了電磁波色彩的象徵——不過,電磁波本身並不直接呈現出顏色。在我們的視網膜上,電磁波被轉換為大腦能夠解讀的信號,從而讓我們感受到顏色的存在。

電磁波譜覆蓋了極為廣泛的波長範圍,而人眼的敏感度僅限於其中極小的一部分,即所謂的可見光。可見光的波長跨度約為380納米至750納米。那麼,我們的眼睛是如何捕捉到這五彩斑斕的可見光的呢?

如同前文所述,顏色並非自然現象的固有屬性,而是由不同生物體的感知能力所賦予的。如果地球上不存在任何生命,那麼自然景色便失去了顏色的裝扮。簡言之,顏色,便是人類和其他生物所共有的“發明”。

對於人類視覺系統而言,波長為520納米的光信號在經過大腦的處理后,被詮釋為綠色,由此,我們才能夠見到綠色的景物。

人類的眼睛與大腦是如何共同完成這一感知過程的呢?光,作為能量的一種形式,其最小單位為光子。物體對光子的吸收、反射或激發,形成了我們所見的光線。

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見之光,可能源自諸如太陽或化學反應所發出的光線,但更多的是物體表面的反射光。

當各種光子穿過眼睛的晶狀體,到達視網膜時,視網膜上的兩種細胞——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便開始發揮作用。視桿細胞主要負責亮度的感知,而視錐細胞則負責顏色的辨識。

人類的眼睛擁有三種視錐細胞,分別對紅色、藍色和綠色的光線最為敏感。例如,當我們看到一片綠葉時,綠色的光信號被傳遞至大腦,從而認識到那是綠色。

同樣的原理也適用於藍色和紅色光線。但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見的色彩遠不止這三種基礎顏色,那麼,大腦是如何處理這些複雜的顏色資訊呢?

我們所見的光線大多是複合光。當三種視錐細胞同時被激發時,大腦會識別出白色;紅色與綠色的結合被識別為黃色;藍色與綠色的結合則為青色。

通過對視錐細胞的激發程度進行分析,大腦便能夠告訴我們眼前的色彩是什麼。

你可能不曾知曉,在正常情況下,人類能區分超過一百萬種不同的顏色,儘管許多顏色之間的差異並不十分顯著。

不同物種的視覺細胞構成並不相同。以狗為例,其眼中僅有兩種視錐細胞,能區分藍色與黃色。因此,狗眼中的世界遠不如人類所見那般五彩斑斕,相對顯得單調。

然而,狗眼擁有豐富的視桿細胞,使其在夜晚微弱的光線中仍能看得很清楚。

鳥類的視覺感知能力往往超過人類,因為它們通常擁有四種視錐細胞,這讓它們能夠識別包括紫外線在內的更多顏色。

最為神奇的是螳螂蝦,它們擁有多達12種視錐細胞,能夠分辨超過10的32次方種顏色。想像一下螳螂蝦眼中的世界,其豐富程度足以讓人類驚歎。

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物種對顏色的感知存在巨大差異。換言之,“顏色”的概念會隨著物種的不同而改變。這意味著,人類眼中的紅色,在其他物種眼中可能並非如此。

因此,我們所見的藍色天空、綠色草地和橙紅色的夕陽,在其他動物眼中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歸根結底,顏色最終取決於一個物種的眼睛和大腦的反饋。沒有哪一種顏色是絕對的真實,但對於每一個物種而言,它們眼中的世界又都是真實的,因為它們只需對自己所見負責。

正如人類藉助紅外線、紫外線甚至X射線望遠鏡,能夠揭示更為絢爛的星雲景象,而這些景象肉眼是無法看到的。我們能否說通過這些工具所見的就不真實呢?

如果宇宙中的其他行星上也孕育了生命,那麼由於環境的巨大差異,他們的視覺世界也將與我們截然不同,即便是同一電磁波段,在他們眼中也必然與我們所見有所區別。

綜上所述,電磁波是客觀存在的,波長和頻率是固定不變的,但不同物種所感知到的顏色卻大相徑庭。顏色,不過是眼睛和大腦的產物,若無生命,自然也就無顏色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