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瑪卿山,又稱瑪積雪山,藏語意為“祖父大瑪神之山”。在青海省東南部,延伸至甘肅省南部邊境。為崑崙山脈東段中支,西北—東南走向,黃河繞流東南側。
阿尼瑪卿雪山在地質上屬於晚古生代,其形成演變主要受第三紀末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與青藏高原隆起的影響。
在晚古生代時期,該地區的地層開始逐漸形成,岩石大多為二疊紀、三疊紀砂岩,夾有石灰紀地層與花崗岩侵入體。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第三紀末,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發生,這是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
阿尼瑪卿山所在區域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地層發生褶皺、斷裂等變形,岩石受到擠壓、抬升,逐漸形成了山脈的雛形。
此後,在長期的外力作用下,如冰川侵蝕、風化、流水沖刷等,對山脈進行了進一步的塑造,使其山勢更為雄偉壯觀,山峰變得尖銳陡峭,山谷加深加寬,最終形成了如今阿尼瑪卿雪山的地貌形態。
同時,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處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黃河繞流東南側,也使得它在地質演變過程中,受到黃河水系的影響,在山脈周邊形成了一些獨特的地質景觀和水文特徵。
阿尼瑪卿雪山山體由砂岩、石灰岩及花崗岩構成,平均海拔4000-5000米,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350公里,寬約50-60公里,山勢最高部分在瑪沁縣西部,有海拔超過5000米的高峰18座。
瑪卿崗日,是阿尼瑪卿雪山主峰,海拔6282米,山勢巍峨磅礴,終年積雪不化,在陽光照耀下閃耀銀色光芒,宛如神聖的金字塔,極具視覺衝擊力。
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冰川發育區,有大小冰川40余條,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其中,位於東北坡的哈龍冰川長7.7公里,垂直高差達1800米,是黃河流域最大、最長的冰川。冰川冰舌前端呈藍色,冰裂縫縱橫交錯,蔚為壯觀。
氣候屬大陸性氣候,天氣變化無常,一日數變,風雪冰雹交替。每年4月底前狂風大雪,6月初至8月末陰雨連綿,雪雹齊全,時而有龍捲風。一年中最低氣溫在1月,峰頂可達-50℃以下。
山區現代冰川發育,大小冰川40余條,面積約150平方公里,水資源豐富,冰川融水匯入黃河支流切木曲等水系。
植被垂直分佈差異顯著,海拔3200-3600米為山地針葉林,3600-4000米為亞高山灌叢草甸,40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同時也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有白唇鹿、雪豹、雪雞等珍貴動物,也是雪豹的繁殖棲息地。
阿尼瑪卿雪山南坡分佈著眾多湖泊,湖水清澈湛藍,在雪山映襯下如同一面面鏡子,其中一些湖泊還有神奇的傳說,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
阿尼瑪卿雪山名字中,“阿尼”是安多藏語的譯音,意為先祖老翁,也含有美麗、幸福或博大無畏等意;“瑪卿”藏語意為黃河源頭最大的山,也有雄偉壯觀之意。整體含義可理解為“黃河流經的大雪山爺爺”。
在藏族文化中,阿尼瑪卿雪山被視為“博卡瓦間貢”,即開天闢地九大造化神之一,在二十一座神雪山中排行第四,被稱為斯巴僑貝拉格,專掌安多地區的山河浮沉和滄桑之變,是藏族的救護者。
傳說阿尼瑪卿山神是活山神沃德的第四個兒子,來安多消滅妖魔,降伏猛獸,懲辦壞人,使百姓過上幸福祥和的日子,後來他與父親相會時,修建的九層白玉瓊樓變成了阿尼瑪卿山神。
每逢藏曆的“羊年”或者神門、雪門隔開之年,朝拜的人們會攜帶簡單行裝、灶具和食物,繞山朝拜一周,以消除罪孽,靈魂升天。轉山路線一般需要徒步七、八天,沿途可以欣賞到壯麗的雪山風光,還能感受到濃厚的宗教氛圍。
阿尼瑪卿雪山是理想的登山場地和初級登山者的最佳訓練營地之一。其東北坡的哈龍冰川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冰川,有很高的科研和旅遊觀賞價值。
前往阿尼瑪卿雪山旅遊或探險,要做好高反預防和應對措施,準備必要的裝備和物資,了解當地天氣和路況,最好在專業嚮導帶領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