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報社·泉州通用戶端4月11日訊(泉州晚報社融媒體記者 許鈸鈸)近日,泉州石獅濕地公園迎來一位特殊的“訪客”——西黃鷂鴛(jí líng)。這是該物種在泉州地區首次被明確觀測記錄,使得泉州市鷂鴛科鳥類記錄由原有的五種增至六種,在刷新泉州鳥類名錄的同時,也為東亞候鳥遷徙研究提供了珍貴實證。
“雪頂”西黃鷂鴛罕見現身閩南(董帝偉/攝)
根據泉州市觀鳥學會記錄,該亞種由廈門觀鳥愛好者李享於近期在泉州某水邊田埂率先發現。當天,他在眾多黃鷂鴛中發現一抹與眾不同的“雪頂”——一隻“混跡”在黃鷂鴛中的鳥兒頭頂純白色羽毛形成的天然“雪帽”。他立刻拍下照片,隨後與專家團隊通過照片比對確認其為西黃鵲鴛準噶爾亞種,現正式錄入“泉州市鳥類名錄”,為第402種鳥類。之後,泉州市觀鳥學會一眾觀鳥愛好者蔡偉傑、磨牙、董帝偉、陳文森等接力追蹤,多次捕捉到西黃鷂鴛在石獅濕地公園翻耕的農田處覓食的靈動身影。
董帝偉/攝
據介紹,雄性西黃鷂鴛在繁殖季節全身亮黃色,背部略帶綠色。頭部的顏色和圖案隨亞種而變化:此次發現的準噶爾亞種蛋黃鹡鸰最顯著特徵為純白色頭部羽毛,宛如戴上一頂天然“雪帽”。雌鳥和非繁殖期的個體顏色較為暗淡。體長16.5釐米,體重12.3克—26.4克。
儘管外形醒目,但西黃鷂鸰卻表現出極強的警覺性。觀測者記錄到,其覓食時頻繁環顧四周,多隱匿於蘆葦叢或近地面活動,人類稍微靠近便會驚飛。這種“鳥界社恐”特性使其在泉州觀鳥圈引發熱議。
董帝偉/攝
“此前,泉州共發現並記錄了白鹡鸰、灰鷂鴛、黃鷂鴛、山鶿鴛及黃頭鶼鴛等五種鶱鴛科鳥類,加上它就是第六種。”泉州市觀鳥學會會長吳軻朝介紹,西黃鷂鴛準噶爾亞種主要繁殖於中亞及我國西北部準噶爾盆地,越冬地通常為東南亞地區。此次現身東南沿海的泉州,可能與氣候異常導致的遷徙路線偏移或個體導航偏差有關。一般而言,其棲息地選擇呈現典型濕地特徵,偏好濕潤田埂、河岸等生態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觀鳥愛好者蔡偉傑同期在泉州記錄到的黃頭鶼鴛同為閩南地區偶見候鳥。“兩種鷂鴛科珍稀候鳥的相繼出現,印證了石獅濕地公園作為候鳥遷徙驛站的重要生態價值。”吳軻朝表示,接下來將持續跟蹤觀測數據,進一步完善省內鳥類線上資料庫記錄,“此次發現不僅刷新了泉州地區鳥類名錄,更為研究氣候變化對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影響提供了新的觀測樣本。”
【來源:泉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