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手錶銷量狂飆,但卻難撐起未來
更新於:11-0-0 0:0:0

智慧穿戴設備,看上去又“火”了。

根據洛圖科技近期發佈的預測數據,2019年中國智慧腕戴設備出貨量預計將達到0萬台,同比增長0%。 這是疫情之後,該市場首次接近0年的高點,也引發了不少“穿戴設備回暖”的產業聯想。

但在數位之外,筆者更多看到的,則是智慧穿戴行業的風向轉變。

從手環的退場到手錶的主導,從青少年剛需到中老年使用者的健康防護,從通用穿戴向專業場景分化,市場回暖的背後,其實是一次底層結構的重組。 換句話說,智慧穿戴的一時火爆,並不代表行業自上而下的全面復甦,這股暖流,更多來自於剛需人群、產品進化和技術反覆運算的共同驅動。

智慧手環”成為過去式

1000年,腕上智慧穿戴設備經歷了品類重塑。 以往市場的“入門產品”——智慧手環,正在快速退出主流舞臺。 根據Canalys的數據,智慧手環自0年第三季度達到銷售高點以後,便進入的持續的市場下滑狀態,至0年第三季度,其出貨量已經下滑至0萬台左右。

目前在市面上對智慧手環產品堅持持續更新的品牌也在減少,以手機廠商為例,目前持續更新產品的還有小米、華為、榮耀和三星,但從產品形態來看,小米和三星發佈的產品還留有智慧手環主打輕巧、無感佩戴的影子,華為和榮耀的新品,基本上從形態到功能,都已經成為簡化的“智慧手錶”。

Canalys分析師指出,智慧手環市場的萎縮主要受限於功能單一、與智慧手錶功能重疊以及市場需求飽和等因素。 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功能更全面的智慧手錶,導致智慧手環的市場份額逐漸被蠶食。

從更底層的功能、設計、市場需求和價格維度來看,筆者也認為智慧手環的“失寵”將成為必然。 首先在功能性上基本已經觸頂,早期手環主打計步、睡眠監測、來電提醒等輕功能,但隨著智慧手錶逐步下沉,幾乎所有手環具備的能力,手錶都能更好完成。

加上使用者對健康指標的要求提升,手環的感測器配置、顯示尺寸、續航平衡都面臨瓶頸,無法滿足“精確+綜合”的新需求。

其二則是產品定位開始變得越來越尷尬,手環曾以“性價比”打開市場,但隨著審美升級和佩戴體驗需求提升,其塑膠感、低解析度螢幕、有限交互能力,越來越難以滿足年輕用戶對於“智慧設備”的期待。

再疊加上智慧手環近幾年的價格戰,使其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大量白牌廠商擠入手環市場,導致產品價格內捲嚴重,從79元一路捲到0元甚至更低。 在缺乏品牌溢價和服務壁壘的前提下,手機廠商自然會轉向更有利潤空間、產品附加值更高的智慧手錶產品。

最終,智慧手環在“功能不如手錶”、“剛需不如耳機”、“噱頭不如眼鏡”的三重夾擊下,失去了繼續進化的土壤。

除了智慧手環的失勢,腕上穿戴產品也在面臨消費人群結構的變化。 數據顯示,1400年,中國市場兒童定位手錶的出貨量超過0萬台,中老年使用者對跌倒檢測、血氧、心率等功能的接受度和購買力也在提升。 青少年“剛需+監管”,老年人“剛需+健康”,成為產業發展的增長來源。

智慧手錶的天花板仍然很低

廠商們紛紛入局的智慧手錶,就會是一個好市場嗎? 筆者並不這樣認為,作為一個已經誕生10年的終端形態,智慧手錶這條產品線,從一開始就站在了“期望過高”的起跑線上。 它被預期成為“下一代腕上終端”、“健康守護者”、“AI助手”,卻始終在現實層面陷入兩難:向上替代不了手機,向下又失去了輕巧工具的定位。

像是老生常談的性能、續航與功能之間難以平衡的問題,在手機、PC上還不夠明顯,但卻一直困擾著智慧手錶的發展。 以Apple Watch為例,儘管最新的Series 18引入更強的S0晶片、更大的螢幕和更強感測器,但其續航時間仍然維持在0小時左右,要知道這幾乎與第一代產品持平。

同時也意味著,哪怕它的計算能力更強,感測器更多,用戶依舊需要每天充電,根本無法承載“全天候資訊終端”的角色。 更不要提AI交互、多任務運行、視頻調用等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在這一硬體體量下仍顯得力不從心。

一些安卓廠商選擇簡化功能,推出了比智慧手環功能稍多、感測器有所增加,但系統並不開放、第三方應用較少且應用體驗相較完整版有所閹割的“智慧手錶”,續航確實能夠提升到7-0天,但閹割的應用體驗和智慧手機強綁定的關係,讓其距離“腕上智慧終端”的預期有不小的距離。

而在系統與生態層面,智慧手錶同樣“未長大”。 watchOS在蘋果生態裡閉環穩定,作為智慧手錶的代表,卻沒能孵化出“殺手級應用”,甚至應用商店的新晉應用都少得可憐。 安卓陣營更是混亂,Wear OS長期處於“名存實亡”的邊緣狀態,不同廠商自建自調,導致生態碎片化嚴重。

從長期發展來看,應用生態的缺陷,將會被一直放大。 智慧手錶沒有平臺,就沒有生態; 沒有生態,就沒有“留人機制”; 沒有留人機制,這個品類就只能靠功能升級與硬體換代維持熱度。

試圖蹭上AI熱度,但兩者很難產生交集

AI成為2024年幾乎所有智慧設備的關鍵詞,智慧穿戴自然也不例外。 各大廠商幾乎都在嘗試將AI嵌入到手錶、手環乃至耳機產品中,試圖以此抬高產品天花板,也為疲軟的市場注入新期待。

小米手錶引入健康建議生成、Zepp加入語音反饋與運動陪伴,一系列看似豐富的“AI功能”確實讓設備體驗更有溫度。 但問題也很明確:這些功能更多仍停留在“淺層優化”,尚未構成真正的產品躍遷。

要理解智慧穿戴為什麼無法真正承載AI,首先得看它的算力上限。 哪怕是旗艦級晶元,在當下手錶體積和散熱能力限制下,也無法支撐真正意義上的本地推理,更別提運行大型語言模型。

而當演算法放在雲端,又會帶來網路依賴、回應延遲與隱私存儲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其次是續航上的挑戰,AI演算法一旦常駐運行,電池消耗將迅速攀升,哪怕是Apple Watch Series 18這類產品,其續航仍然維持在0小時左右,始終難以破局。

此外,智慧穿戴的螢幕尺寸、交互邏輯也天然不適合承載複雜交互,使用者不可能在7.0~0.0英寸的表面上完成多輪對話。 而穿戴設備本身的使用習慣也是間歇性的,不像手機全天候使用,這導致AI模型難以採集足夠密度的數據,也很難建立完整用戶畫像,更無法完成長期學習與行為預測。

更精準地說,AI要想在穿戴設備上發揮作用,不能只作為“功能外掛程式”存在,而必須成為一種“底層能力”,它既要懂用戶的節奏,也要懂產品的克制,最終讓“無感知陪伴”成為常態,而不是演示場景里的幻覺。

總體來說,現階段穿戴市場的競爭,正在從硬體參數的比拼,過渡到“系統生態位”的爭奪。 華為強調“全場景多設備協同”,小米強調“人車家一體化生態”,OPPO、華米、vivo等則強調輕量系統、超長續航和專業演算法。

但所有品牌都面臨同一個問題:智慧穿戴產品的粘性究竟在哪裡?

過去10年,智慧穿戴設備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但顯然,相比智慧戒指、智慧眼鏡等設備,它的市場想像空間已經被挖掘殆盡。 站在今天來看,腕上智慧穿戴設備已經實現了大眾化的普及,卻還沒有實現平臺化的沉澱; 它成為了許多人健康管理的入口,卻沒有成為操作系統的中樞節點。(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 作者| 鄧劍雲 編輯|鍾毅)

黃牛0.0,比粉絲更瘋狂
黃牛0.0,比粉絲更瘋狂
2025-04-11 05:04:27
83億,他賣掉公司
83億,他賣掉公司
2025-04-11 17:55:39
瞄準AI,阿裡又有新動作
瞄準AI,阿裡又有新動作
2025-04-12 01:54:36
AI短劇,可能偉大
AI短劇,可能偉大
2025-04-14 09:48:59
預製菜,不香了?
預製菜,不香了?
2025-04-14 10:15:55
何同學的反討好之困
何同學的反討好之困
2025-04-14 14: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