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閒話聊體育|老上海的“高球”,為了夢中的“信天翁”
更新于:2025-04-11 08:18:35

上海,是體育文化的繁榮之地

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座城市的體育世界

聊聊那些與上海息息相關的體育閒話

4月17日至20日

沃爾沃中國公開賽

在上海穎奕安亭高爾夫俱樂部舉行

這項高爾夫賽事

闊別十年後再次回到上海

眾多高手將為申城的高爾夫球迷

奉獻出精彩的表現

高爾夫在上海的歷史很久遠

第二十五期,阿拉聊聊

老上海的“高球”

長桿一揮,隨著“啪”的一聲響,白色小球如鳥在綠草地上方飛翔。我當年是在電視台做新聞值班時,才曉得低於標準桿1桿稱“小鳥”,低於2桿叫“老鷹”,低於3桿為“信天翁”。捉“小鳥”喜抓“老鷹”適意,而“信天翁”做夢都想,說職業選手打出“信天翁”概率也只有1/2500。

老上海的高爾夫球賽

高爾夫進中國之初稱謂多,有稱“波球”“拋球”,有喊“高爾富”“考爾夫”,上海人因其球杆似中國杓子叫它“杓球”,還親切地喊伊“高球”。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跑馬場跑道中出現上海第一座高爾夫球場,為就地利用小溝、土堆所建的簡易球場。次年1月10日晚,在上海騾馬市場董事會辦公室,市場主席布羅迪·A·克拉克主持18名高爾夫愛好者參加的會議,發起成立上海高爾夫俱樂部(上海杓球總會,后稱“拋球總會”“高爾夫球總會”)。當年把跑馬場球場6洞擴9洞,“球場應該是遠東最佳球場,9洞林克斯設有足夠的障礙、沙坑、溝渠,深受資深球手喜愛”。(1895年2月15日《北華捷報》)

跑馬場高爾夫球場北端

隨高爾夫在滬興起,先後建起虹口(1911)、江灣(1912)、虹橋(1916)、泗涇橋(1926)、江灣鄉村(1926)及美孚行(1928)等球場。還有逸園(今文化廣場)、海格路(今華山路)、戈登路(今江寧路)等微型球場;其中江灣為中國第一個18洞球場。1925年,遠東最大規模的第一屆中國高爾夫公開賽,由中國、日本、菲律賓17家高爾夫俱樂部參加,比賽在江灣舉行,獎盃由上海居民捐贈。

虹口高爾夫球場

女子走上滬上高爾夫賽場,最早是1894年12月初,有19對夫婦參加首次男女混合配對賽。到1902年,俱樂部女會員申請成立女子高爾夫俱樂部獲准,並在翌年舉辦首屆年度錦標賽。二十年後,會員達300人並開啟了女子俱樂部間的比賽。

月份牌上打高爾夫的上海女子

當年的球童也是一景。在1935年,虹橋高爾夫俱樂部(今上海動物園)每個球客可雇3名球童。客人一般帶2個球童,一個人背包,每天掙6毛小費;另一個人看球,一天4毛,但工作並不輕鬆。看球要提前至球預計落點等待,球落下后迅速指出球的位置,落長草區還要插白旗標識。

正在休息的球童

早在1902年6月,上海就舉行了首次球童錦標賽。16名球童角逐,最終宋來利以9洞53桿奪冠,贏獎金4銀元。這項賽事到1912年停辦了。

首屆上海球童賽冠軍宋來利在開球

文:袁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