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緣何找上年輕人? 這些徵兆趕緊自查
更新于:2025-04-11 07:58:22

  近日,#世紀嬰兒死因是心源性猝死#詞條引發網路熱議。今年3月初,2000年0點0分出生的“世紀嬰兒”千千不幸去世,年僅25歲。

  猝死,意為“突然死亡”,醫學上指潛在疾病快速進展或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礙導致的意外死亡。據估算,全世界每年約有300萬例猝死。

  猝死病因複雜,主要分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兩類。

  心源性猝死是由心臟原發疾病導致的猝死,佔所有猝死原因的80%以上;

  非心源性猝死,則是由神經、呼吸或其他系統原發疾病導致的死亡。

  近年來,心源性猝死頻繁進入公眾視野,並呈現出年輕化趨勢:

  4月6日,浙江一醫生手術間隔休息時去世,系突發呼吸心跳驟停,年僅35歲。

  4月2日,河南大一學生李某在參加校園運動會選拔賽時猝死。

  ……

  青年猝死者往往具有“無病史、無預警、進展快”三大特徵,發病風險預警難度更大。

  心源性猝死緣何找上年輕人?

  年輕人猝死不是命運的“隨機抽籤”,而是多重危險因素長期累積后的暴發,主要與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如長期熬夜導致的生物鍾紊亂、吸煙對血管內皮的損傷、高熱量飲食引發的肥胖與高血脂,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與老年人群相比,青年人群猝死更兇險。老年人往往伴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病,而且經歷了血管老化,有一個缺血預適應的過程。年輕人多沒有這個過程,且發病急驟,一旦發生心肌缺血,程度可能更重,死亡率高。

  心源性猝死前有哪些徵兆

  心源性猝死前可能出現一些預警性的癥狀,包括胸悶、胸痛、心慌、呼吸不暢、頭暈、大汗、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等,以及不典型的心絞痛,如腹痛、牙痛、左肩部痛等。

  容易誘發心源性猝死的十件事

  突然倒地、失去意識、呼吸和心跳停止這些猝死癥狀,70%~80%是心臟原因導致的。以下情況大家一定要小心提防。

  暴飲暴食

  吃太多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吃太油會血脂升高,形成斑塊導致心梗;過量飲酒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誘發心律失常。

  建議:清淡飲食,冠心病患者和中老年人別喝酒。

  大便太用力

  大便用力腹壓升高,血壓上升增加心臟負擔。

  建議: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大便不暢時可用開塞露或乳果糖。

  壓力過大

  生活中、工作上長期的壓力過大,神經處於興奮狀態,心臟負擔也會增大。

  建議:勞逸結合,及時休息,學會釋放壓力和放鬆身心。

  長時間洗澡

  洗澡時,全身血管擴張,浴室相對密閉,缺氧,時間長,容易引起大腦和心臟缺血。

  建議:剛吃飽或餓著肚子別洗澡,注意水溫和洗澡時間,老年人要有人説明洗澡。

  劇烈運動

  劇烈運動,血壓突然升高,心率加快,心肌缺氧,讓原本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存在誘發心梗的風險。

  建議:老年人和心臟不好的人不做劇烈運動,可以做溫和的有氧運動,運動過程中出現胸悶,氣短等癥狀,立即停止運動,注意休息。

  極端情緒

  過度的悲傷、恐懼、興奮、憤怒,神經系統會分泌大量激素,降低心臟泵血功能,引起胸悶,氣短,休克的癥狀。

  建議:保持心態平和,不要大喜大悲。

  久坐不動

  如果久坐不動,血液流動緩慢,可能形成血栓,引起心梗。

  建議:長時間久坐,應每30分鐘起來活動一下,多活動手腳。

  起床太猛

  鬧鐘響起,突然坐起來,呼吸、心跳瞬間加快,血流加速,心臟負擔太大,容易心律失常。

  建議:起床時先伸個懶腰,活動下手腳,再慢慢起床。

  睡覺打鼾

  打呼嚕其實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表現,這時,大腦、心臟等器官缺氧容易誘發心肌缺血甚至心梗。

  建議:經常打呼嚕或睡覺被憋醒的人要去醫院做檢查。

  極端氣溫

  氣溫較低時,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血管痙攣等,容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

  建議:遇到寒潮或高溫預警的時候,老年人及高血壓患者要減少外出。

  4類人群尤其危險

  有4類人群猝死風險更高,更需要注意以上這些問題:

  曾有心臟驟停但被搶救成功的人。

  家族中有猝死患者的人。

  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礎疾病的人。

  長期大量抽煙喝酒的人。

  Tips: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預防心源性猝死的“法寶”。

  ·少熬夜,避免長期熬夜;

  ·避免工作壓力過大;

  ·避免久坐不動;

  ·避免暴飲暴食及不運動;

  ·戒煙戒酒;

  ·積極控制治療基礎疾病。

  急救措施

  面對心源性猝死,如何急救?記牢這四步↓↓↓

  第一步:評估周圍環境,確保現場安全。

  第二步:對患者狀態進行判斷,儘快撥打急救電話120。

  第三步:若患者無意識,呼吸、脈搏消失,應立即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

  第四步:如身邊有AED設備,按照AED操作流程(AED設備都配有說明書,不要擔心,按步驟操作)進行自動除顫。

  (央視新聞綜合聯勤保障部隊第969醫院公眾號、科普中國等)

  監製丨陸毅

  製片人丨房軼婷

  策劃丨張媛

  編輯丨胡月

  (央視新聞用戶端)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