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老闆決定同時讓主教練馬龍和總經理布斯一起收拾東西走人(雖然布斯只是不續約了但也等於進入離職程式),這件事著實讓人難以消化。其中,馬龍資歷深、風評好,引人嘆惋;布斯則在球迷中間風評極差,若非尼克-科裡森橫空出世,布斯也許是風評最差的。掘金辭掉布斯,讓許多掘金球迷直呼“天亮了!”。
但真是如此麼?
站在掘金突發變故結束了一個發展階段的標誌性檔口,我們正可以仔細回顧和分析布斯的功過。
而分析一個幕後工作者的功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需要遵循兩個原則。
原則一:把行為和結果分開。
這一點說來非常簡單,卻太容易讓人混淆。許多人評價布斯功過的第一反應都是看掘金取得了哪些成功、經歷了哪些失敗。但顯然,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買彩票中了大獎就誇獎他的成功經驗,也不能因為一個人苦心經營卻因為突發110%關稅破產而指摘他的運作。比如,布勞恩今年打出了不錯的數據,但這是否能說明布斯當年著實慧眼識人?考慮到掘金這些年在布勞恩身上的巨大投入、以及當時布斯才剛剛上任一個月因此很可能選秀計劃是前任的鋪墊,我們在歸功於布斯之前要打個問號。
原則二:把團隊決策和個人貢獻分開。
掘金做出決策的過程是個黑盒,我們不知道布斯在其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布斯不像里弗斯那樣把所有功勞都攬在自己身上,也不像《Mujica》的監督柿本廣大一樣積極在媒體面前“驕傲地”指出自己都做了什麼,他很少公開說話,媒體也很少挖掘掘金內部的權力鬥爭。比如,掘金今年簽約威少當然是十分成功的,但這究竟是因為布斯下手果斷還是因為約基奇積極進言指導?沒人知道。
在這兩個原則下,評價總經理的工作就顯然更加困難、乃至幾乎不太可能。但我們必須遵循事實,並且承認我們對真相知之甚少。
即使如此,嘗試進行評判依然是有意義的。通過進行這樣的嘗試,我們可以釐清一些基本事實,這有助於我們接近真相。而且,瞭解自己究竟不知道什麼,本身就是更加瞭解真相。
我們評判總經理功過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許多人習慣拉出布斯的每個操作依次點評。可以,但局限性很大,就像評判教練只看叫暫停和ATO、評判戰術只看跑位是否眼花繚亂,這會讓我們忽略海面下真正巨大的冰山。交易、簽約、選秀,這些最顯眼的部分可能都不是總經理真正最重要的工作。
尤其是考慮到兩原則下很難從結果反推過程,就更是不該把這些列為主要考察物件。
我們評判總經理功過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1,團隊建設;2,思路構建;3,籃球判斷;4,細節微操。
這四個方面相輔相成,但重要性依次遞減。接下來我們依次來分析。
一,團隊建設。
聯盟中,有些球隊設有總裁職位,有些球隊是老闆直接幹政,也有些球隊則是由總經理對球隊全權負責。在不同的球隊里,總經理的職責完全不一樣。
具體到掘金,掘金沒有總裁職位,老闆看起來也不像是會直接幹政——斯坦-克拉克已經75歲高齡,身價很高,旗下除了掘金之外還有NFL公羊隊、NHL雪崩隊、MLS急流隊、NLL猛獁隊、守望先鋒角鬥士隊以及英超阿森納隊,即使把他的兒子算上,我們也實在很難相信他們會對掘金運作有嚴重的直接干涉。
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定:布斯就是掘金的第一負責人。
而作為球隊第一負責人,布斯最重要的職責就不是具體運作,而是球隊的整體建設。具體包括:組織結構、人員安排、球隊理念、球隊文化……
遠些的例子,76人十年前的總經理辛基留下了一封長達十頁的公開的離職信,詳細解釋了他說服老闆執行一個“十年計劃”,建立了一個先進的數據分析團隊、一個龐大的國際球探團隊和國際球員發展團隊,讓全隊上下所有人都團結在同一個計劃之下。他在信裡寫,人不會永遠正確,他總會有做出錯誤決策的時候,但依靠這樣的計劃和團隊,球隊就能獲得極大的容錯,以此奠定十年發展的基礎。
近些的例子,塞爾特人現任總裁史蒂文斯迅速帶來了成功,其中交易得到波爾津吉斯和霍勒迪的運作固然影響重大,但更重要的是,在球隊被迫辭掉烏多卡的時候,史蒂文斯力排眾議扶持了擁護“五外”理念的菜鳥教練馬祖拉,並且積極排除所有不利於馬祖拉和“五外”理念的因素。他讓球隊凝聚在“五外”這個理念下,人員、職位、戰術和運作思路都一以貫之,交易得到波神和霍勒迪便是這個整體建設過程中的水到渠成。
偉大的第一負責人要著眼於球隊的整體建設,把球隊上下團結在一起。這才是他的最高職責。
布斯做得如何呢?
掘金有什麼亮眼的團隊建設么?我們沒有聽說。不排除這可能因為丹佛媒體不夠發達。但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他和主教練馬龍不合,常有分歧,以至矛盾。單就這一點,說他失職就不為過。
他有四種選擇:1,和馬龍溝通達成一致;2,和約基奇達成一致,說服約基奇支援自己;3,和老闆達成一致,讓老闆開除馬龍;4,調整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來適應馬龍。布斯沒有做到任何一點。
直白地說:他沒能讓自己在球隊里得到任何足夠的支援,也沒能去適應球隊情況。
二,思路構建。
作為球隊第一負責人,布斯要回答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掘金要往哪兒走?掘金的方向是什麼?
有些球隊方向很明確,比如湖人。在威少的實驗計劃失敗之後,湖人一直致力於在保持一定競爭力的情況下逐步向“后詹姆斯時代”過渡,將陣容結構年輕化、保持薪資靈活性、避免過於重大的賭注、等待自由市場出現機會。雖然今年出現了一個“意外”,但撤銷馬威交易的舉動依然符合整體方向。
有些球隊則完全沒有方向,比如之前的公牛。不只一個業內高管曾對媒體表示:公牛前任管理層加爾-福爾曼沒有明確的建隊計劃,完全看眼前有什麼機會來決定下一步做什麼。
掘金呢?掘金有什麼方向和思路?
這時候就該拿出布斯這些年的運作清單了,看看其中究竟藏了怎樣的思路——
選中布勞恩
交易遠端首輪簽得到沃特森
續約約基奇
交易巴頓和蒙特-莫裡斯換來波普和伊斯-史密斯
簽約布魯斯-布朗、小喬丹
處理海蘭換來湯瑪斯-布萊恩特
放走布朗和傑夫-格林,簽約雷吉
交易遠端首輪簽換來皮克特和斯特勞瑟
續約雷吉,簽約賈斯汀-霍勒迪
交易新秀鄧恩和多個次輪簽換來達龍-霍姆斯
放走波普和賈斯汀-霍勒迪、簽約薩裡奇和威少
倒貼兩個次輪簽送走雷吉
續約穆雷、提前續約戈登
這些運作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除了堅決捨棄超額支出之外):1,保留四大主力的基本框架;2,走馬燈式更換功能性球員;3,將遠端首輪兌現為當下的新秀。
至少還是有思路的。
那這個思路究竟怎麼樣呢?
這就涉及到更長遠的問題:掘金的處境是什麼?掘金的目標是什麼?
可能有球迷會說:目標當然是贏球和奪冠。並非如此。事實上,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絕大部分球隊的目標都從來不是奪冠,冠軍只是驚喜而非目標。對於掘金來說,布斯在奪冠之後第一時間趕緊表示“目標不是連冠而是多年多冠”、並且不惜白白放棄波普這樣的冠軍首發,足以說明掘金有著比奪冠優先順序更高的目標。我們不能因為布斯沒有積極補強而指責他,因為他很可能客觀上沒有這樣的許可權。
這就像我們不能把現在太陽的慘狀歸咎於詹姆斯-鐘斯,他交易比爾的舉動有很大可能是舊老闆授意推高估值和新老闆上任搞事的被動結果,就像著名的比利金掏空全部家底換來老四巨頭只不過是因為老闆立下“五年奪冠”激進目標的無奈之舉。
在布斯接手時,掘金已經和四大主力簽了長約,薪資靈活性被鎖死,選秀權資源也不多;從歷史來看,掘金也很難從自由市場得到重大斬獲;約基奇已經拿了兩個MVP,但隊里沒有任何一個全明星,奪冠前景十分模糊;球隊疑似有嚴格的支出限額,不能無限投入,而要維持長期競爭力。
沒有薪資空間、沒有富裕的選秀權、沒有可以超額支出的支票、還要維持長期競爭力,布斯在這種情況下搞出“用遠端首輪換當下新秀來培養以期升值”確實是一個努力尋求價值增長點的合理途徑。
從這個角度說,布斯幹得還可以了,選秀和培養的成果也說得過去。
但是,布斯堅定地保留了小波特並且提前續約了戈登,鎖死了絕大部分薪資空間,這讓掘金的操作始終缺乏轉圜的空間。即使未來布勞恩和沃特森等人打出來了,掘金又該怎麼續約?如果布斯能把小波特變成一個迪溫琴佐和一個惠特莫爾,目前的局面會大不一樣。
尋求長期競爭力卻鎖死操作空間,這就有問題了。
不過,事情也有可能是布斯兜售小波特數年而未果,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三,籃球判斷。
在團隊建設和思路構建之下,才是球迷常常關注的對籃球的判斷:球隊該做某一筆交易么?選秀該選哪一個球員?簽約該瞄準什麼類型的球員?……
而在各種判斷之中,有些判斷的重要性遠超其它。對掘金來說,除了約基奇這種不用判斷和穆雷這種恰好合同年奪冠沒有判斷空間之外,最重要的三個判斷是:對小波特的判斷、對波普的判斷、對納吉的判斷。
1,對小波特的判斷:猶豫就會敗北。
小波特是掘金陣中少數年輕高位新秀,有升值空間不假,符合整體思路;但小波特自身有巨大的技術缺陷,也有潛力股直接跌停的可能性。
事後來看,小波特的發展逐漸接近失敗。即使以續約時潛力無限的視角看,合同金額也是偏貴的,球隊頭部薪資佔比實在太大,著眼長期的話勢必應該儘早出手削減投資風險。布斯在小波特問題上判斷失誤對掘金影響巨大。
2,對波普的判斷:十分果決。
事後回看自不必說,波普是奪冠功臣。在當時看,這個交易也做得挺有水準。波普被認為是普通拼圖,而蒙特-莫裡斯已經展現出了出色的處理球能力,助失比驚人,穆雷又出勤很差,做這個交易還是需要眼光的。
這些年,簽約布魯斯-布朗、賈斯汀-霍勒迪,也都是挺成功的(即使考慮到約基奇無比強大的相容性),薩里奇雖然不算成功但這個問題就有點複雜不好一概而論。
總的來說,布斯在拼圖方面的判斷可以給個不錯的評價。
3,對納吉的判斷:也許非人力所能及。
納吉是這些年掘金(除了四大主力和新秀之外)唯一續約留下的非底薪球員,是球隊最重要的投資之一。而且續約納吉是有爭議且明顯偏貴的決策,某種程度上,這代表著是布斯的臉面——這大概就是為什麼關於納吉的使用問題會成為布斯與馬龍之間的重要矛盾。
但納吉——以及薩裡奇——的問題是一個縱觀整個聯盟歷史都很難回答的問題:圍繞超級中鋒該找什麼樣的替補?
火箭找不到姚明的替補、魔術找不到霍華德的替補、76人找不到大帝的替補、馬刺找不到文班的替補,那麼多精明的管理層做了那麼多不同的嘗試,基本都算不上成功。納吉和薩裡奇、托布等當然也算不上成功,但從歷史的角度說,也不好算是布斯的失敗。
也許放棄嘗試而把資源投入到其它地方才是最明智的。
四,細節微操。
細節微操是最顯眼最容易被人詬病的,但往往也是最不重要的。
它影響很小。
比如,布斯續約雷吉時多給了一個球員選項,送走雷吉時被迫花了兩個次輪簽;又比如,談達龍-霍姆斯的交易時,對面只是猶豫了一會兒,布斯就多給了對方一個次輪簽。這些都被球迷拿出來當作典型來批判。
當然,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但歸根結底,這也就是三個次輪簽罷了。次輪簽不值錢。
而與次輪簽的“不值錢”相比,對機會的判斷和把握要重要得多。假設霍姆斯能打出像麥凱恩一樣的表現,而掘金因為貪圖一個次輪簽而錯失機會,那損失的價值就遠不止三個次輪簽了。
而且,從根本上來說,細節微操就不該是總經理的職責。他是球隊最高領導,做交易時拿個主意、給個方向,剩下的細節問題交給其他人去做就好了。
從以上分析綜合判斷,布斯固然算不上卓然超群的總經理,但放走布朗和波普等窒息操作的責任也不能完全算在他的頭上。拋開一些細節微操不談,在嚴格的支出限制和維持長期競爭力的目標下,布斯摸索並貫徹了自己的思路,連年中產引援也頗有成效,但是,巨集觀層面沒有對薪資結構做調整,更巨集觀層面搞砸了球隊內部關係,這些重要乃至最重要的方面做得不好,那小的努力和成績就有些徒勞了。
這些評價應該算是中肯的。
(NBA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