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癌症,許多人都會感到恐懼。即使現代醫學技術不斷進步,治療手段也日益多樣,但人們對癌症的恐懼依然存在。實際上,對於癌症,我們沒有必要過度恐慌。因為在臨床實踐中,大多數癌症在早期和中期都有較大的治癒機會。只要不讓疾病進展到晚期,風險通常不會太高。如果疾病發展到晚期,即使華佗再世,恐怕也難以完全治癒。
因此,一旦發現身體不適或長期不愈的炎症,應立即前往醫院諮詢醫生並接受相關治療,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關於炎症,它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特殊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説明抵抗外界微生物入侵並消除體內的異常組織細胞。然而,如果炎症反應過度,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如紅腫、疼痛等不適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功能性障礙和自身免疫問題。研究顯示,長期難以治癒且反覆發生的炎症可能增加局部組織細胞突變的風險,從而提高癌變的可能性。
當然,並非所有類型的炎症都必然導致癌症。相比於急性炎症,慢性炎症更容易引發細胞癌變。值得注意的是,炎症組織發生癌變通常需要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慢性炎症患者應及早治療以預防癌變。不過,醫生特別指出有三種炎症需要及時治療以避免拖延:乙型肝炎、胃炎和結腸炎。
1. 乙型肝炎
臨床上,乙型肝炎患者數量較多。這種病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臟疾病,病毒會在肝臟內持續複製並逐漸損傷肝臟。如果不採取措施抑制病毒發展,患者後期可能會患上肝硬化甚至肝癌。
2. 胃炎
胃炎在臨床上也非常常見。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后,人們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癥狀。如果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誘發胃癌。幽門螺桿菌作為一種一級致癌物質,主要通過不衛生的飲食和糞便傳播。
3. 結腸炎
雖然結腸炎聽起來並不嚴重,但許多患者對其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只需服用消炎藥即可。然而,消炎藥往往只能治標不治本。如果病灶處長期受到炎症刺激,大腸細胞出現癌變傾向的幾率將大大增加,從而誘發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