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嗣德
中國的民族歷史,是一個在自我文化關照下有序演變的過程。先秦諸子的典籍是中國文化和美學思想的淵源,中國繪畫的發展與先秦美學一脈相承。在先秦諸子中對中國繪畫傳統影響深遠的主要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佛經哲學為代表的釋家。《周易》《詩經》《楚辭》等也潛移默化地融入其中。
孔子認為,個體人格修養分為三個階段:“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興於詩”是一種感性學習的開始,是一種個人情感與客觀世界相激發的感情釋放;“立於禮”是肅穆、優雅、崇高的規範動作,是表現特定禮儀形式中的道德秩序,一個共識性的標準;“成於樂”即是藝術中客觀道德精神的昇華。在孔子看來,藝術的目的是為人的自我完善,所謂是“為人生而藝術,而不是為藝術而人生。”他主張“素以為絢”,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與魏晉尚“士”的精神是一致的標準。
老莊崇尚自然之美,“道”是宇宙萬物本源的核心。老子提出“大聲希聲”“大象無形”。所謂“大音”“大象”是指宇宙中巨集大的音響,震撼在宇宙間的本乎自然的律動,是指宇宙间生息变换的宏大图影,是宇宙間的辯證運動,順其自然,求“無為”“虛靜”之境,追求“致虛極,守靜篤”“天人合一”的審美方法論,用心包太虛、空納萬境的意象體驗和哲學觀照,把人和自然的關係連在一起,生成一脈,而與宇宙並行。老莊輕視和否定人為的文藝而崇尚自然,道家美學是對於藝術美的超越,也是道家哲學思想核心外延的客觀踐行。尊重自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亦是從這一哲學觀念中汲取,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影響深遠。其精神指向文化核心,在知識份子和權貴組成的文人士大夫中產生了晉世的標準和共識,社會環境與個體命運的變遷,從外在的目的論的框架中,進入到自身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的位置和生命價值的思考,這種思考,給知識份子帶來了深沉的憂患意識。這種君子尚“士”的風度與氣節,標誌著中國知識份子共同的人格理想的確立。
筆墨逸趣、詩意語境是傳統文人畫的核心取向,也是傳統中國畫藝術的基本特徵,更是中國藝術傳承發展的根本品質。從漢代開始,畫家已有三類:民間畫家、文人畫家、宮廷畫家。繪畫這種民間工匠的“手藝”,很早就被帶到了上層官僚和知識分子中間。縱觀中國繪畫史,有一個不同於西方繪畫史的特點,就是知識份子極早參與繪畫活動。正因為知識份子極早參與繪畫活動,中國的繪畫理論特別發達。若從顧愷之的畫論算起,就比文藝復興時期逐漸形成的歐洲繪畫理論早了近千年。西方美術史中也沒有詩歌與繪畫有機結合的論述,希臘羅馬精美的雕塑和繪畫,也都是出於工匠之手,是作坊制的師徒傳承關係。歐洲早期繪畫,只記錄經驗性的技術方法,缺乏理論性,到文藝復興時繪畫理論通史才形成。義大利畫家亞伯蒂(1435年)著《繪畫論》,主張藝術模仿自然,並專門論述了透視、色彩和構圖等。陶淵明的田園詩、謝靈運的山水詩,也遠遠早於十九世紀歐洲的“湖畔派詩”,中國的山水畫也早於歐洲的風景畫。西方的風景畫是擴大了的靜物,而中國山水畫是縮小了的宇宙,造就了運動的山,運動的水,運動的宇宙。西方的風景畫是一種物理呈現的視覺是臨摹自然;中國山水畫則是一種生命表現的形態。品中國山水畫,其實是一種在畫中的行走與臥遊。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正是典型的中國文人的詩意語境。
文人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突出現象。中國上層知識份子參與繪畫,造就了中國繪畫的內在深度與精神廣度。詩與畫的結合,在中國文化傳統基因上是同根、同質的水乳交融。詩意與繪畫的融合,超越了繪畫本身的現實意義,縱向提升了工匠製作“手藝”和繪畫內涵表達訴求,使單純的技藝之道繼而進入了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改變了繪畫原始的地位與價值。中國畫中的詩畫聯繫也是蘇轼明確點出其中關係,他在題《藍田煙雨圖》中有“維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的評論。王維是詩人兼畫家,他的田園詩和山水都以神韻見長,其內在聯繫十分緊密。高居翰指出,“詩意畫在中國剛出現時,更多是被辨識和體驗的。特別是蘇軾(東坡)的圈子,並被追溯到唐代,那時的詩人由杜甫領銜,畫家則由王維居首。”宋代士大夫文人畫崇尚水墨寫意一路,始於王維,詩意墨戲之風也由蘇轼米芾等人對士大夫文人畫高標,使得自顧愷之以來就有的士大夫文人參與繪畫的傳統得以大彰。蘇轼的理論使參與繪畫的士大夫文人們獲得了優越的心理定位,使他們認為繪畫,尤其是詩意水墨成為一種雅尚,從而也成為了最後符合他們文化身份的宣洩情緒的途徑。而水墨語言對客觀形象的表達,既有托物明志的寓意,更有別於職業畫家的樣式,具有婉約淡雅、豪放蕭散的寫意情懷。
中國畫的寫意品質起源於中國文人的意趣表達,文人畫以寫意為手段,不求形似,崇尚士氣。然而,優秀的文人畫仍然以寫實為基礎,提倡“以形寫神”,標榜“士氣”。所謂“士氣”是指中國文人士大夫的道德人格與文化素養,以及憂國憂民的民族情懷。至於讀書養氣,多聞道以啟發靈氣,多行路以開拓胸襟,是傳統文人品格修為的必然要求,亦是中國文化內涵的踐行主張。由技而道培養鑒古之功力,審美之卓見,高曠之心胸;摹古與參悟自然,借以養成有為之法;參悟所得,隨意揮灑,信手而來,不拘一格,無複痕跡,水到渠成,是中國古典寫意繪畫的魂魄所在。故而,藝術始於寫實而終於傳神。
西方古典美學的中心是對美的研究,追求唯美、精確的表達。而在中國美學中美不是最重要的範疇,中國美學有著自己獨特的表達體系。表達唯美,更崇尚朴拙敦厚,稚雅樸素。哲學思想對美學的牽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化藝術與科學不同,它不是橫向的超越,而是縱向的無限外延。
每一個民族都具有自我文化體系的母體胎記和不可替代的傳承基因。傳統的寫意繪畫雖然不是當今學院教學體系的主流,然而卻是傳統技能、傳統審美的淵源基礎。如何將中國文化與詩意語境的表達融入到現代水墨的表現之中,將中國畫寫意精神的民族標識帶入當下世界多元化的視覺建構。如是,中國畫的獨特民族屬性和美學觀念,在當下水墨語境中仍是不可缺失的重要成因。
(作者系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此文系頻道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稿件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