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造的大鳳路。
近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位於國道G214大鳳路上的改造路段拆除圍擋後展露“新顏”,原先的水泥路面變成了嶄新的瀝青路,綠化、路燈一併更新。上下班開車經過大鳳路的市民張女士說:“原先以為還要施工很久,沒想到這麼快就完成了,新改造的路面行駛平穩舒適、噪音減小,體驗感得到很大提升。”
據專案施工方、大理華運通達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的總技術負責人胡偉介紹,該路段“白改黑”採用的是高韌超薄瀝青磨耗層技術,相比傳統瀝青路面,結構層更薄、造價更低,施工後半小時即可恢復正常通車。
“傳統瀝青路面厚約10釐米,而採用新技術后厚度僅為1.8釐米,且抗裂性能為傳統瀝青路面的100倍,節約了施工和養護的成本。”胡偉介紹,大鳳路是串聯大理市區與古城景區的重要幹道,沿途經過多個熱門旅遊景點,車流量較大,採用新技術能夠實現攤鋪一體化施工,大幅縮短工期,降低交通干擾。目前大鳳路已經改造完成的2公里為示範路段,預計今年內將完成美登橋至崇聖寺三塔景區全程約16公里的道路改造,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旅遊城市形象。
近年來,大理市不少水泥路面逐步老化,出現裂縫、車轍、滲水、噪音大和抗滑性能降低等問題。大理州不斷探索城市更新的有效途徑,通過與華南理工簽訂科技合作協定,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引進高韌超薄瀝青磨耗層技術,實施道路修復改造。“2023年終,我們在大理市濱海大道落地實施了第一個改造專案,投用1年多以來,道路性能穩定。經測算,道路改造后可實現降噪5至7個分貝,相比傳統技術實現降碳約65%。”高韌超薄瀝青磨耗層技術研發團隊的主要負責人、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副院長虞將苗介紹,高性能瀝青的抗紫外老化性能更好,能夠提升路面耐久性和安全性,在中高海拔地區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目前,大理州已經採用該技術完成大理市、祥雲縣的多個道路專案。
雲報全媒體記者段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