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東瑤族金鑼舞表演現場。□記者 覃蔚峰 攝
群山如黛,鑼聲鏗鏘。除夕夜,在田東縣作登瑤族鄉梅林村,國家級非遺項目瑤族金鑼舞代表性傳承人阮桂陸開啟了一場跨越600年的文化對話。他輕輕拂去糧倉上的稻穀,取出深埋其中的金鑼。指尖觸碰到銅器的瞬間,一場穿越時空的慶典就此拉開序幕。
在布努瑤人的傳說裡,金鑼是神靈賜予的禮物。除夕傍晚,梅林村家家戶戶的中堂前擺上豬頭、雞等,藏於糧倉深處的金鑼被鄭重“請出”。阮桂陸手持三炷清香,對著斑駁的銅鑼喃喃低語:“金鑼啊金鑼,今年莊稼又豐收了,今天是大年夜,請你出來和我們一起吃年飯、跳金鑼舞。”搖曳的燭火中,銅鑼表面泛著微光,仿佛在回應著族人的虔誠。這一場景,已在梅林村延續了上百年。
瑤族金鑼舞,瑤語稱“魯桑”,意為敲鑼,是居住在田東縣及周邊地區的布努瑤群眾在長期勞動過程中創造出的,具有濃郁民族特徵與獨特藝術形式的民間傳統舞蹈。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瑤族人民長期過著頻繁遷徙的遊耕生活。600多年前,布努瑤遷徙到田東後定居下來,布努瑤支系成為田東大石山區的開拓者。由於石山區土地稀少,農作物成熟后,鳥獸常來與人爭搶食物。在艱苦的生產生活環境中,布努瑤人民總結經驗,形成以鑼聲嚇退鳥獸、保護糧食的做法。茶餘飯後,瑤族先人以追趕鳥獸時在石塊上跳躍為樂,逐漸將其發展為邊擊鑼邊跳舞的文藝形式。因古時民間使用的銅鑼中摻有黃金,故而得名金鑼舞。在世代傳承中,金鑼舞經過不斷藝術加工,形成了具有固定表演程式及套路的瑤族舞蹈。
傳統金鑼舞屬於自娛性舞蹈。“鑼”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也是舞者的道具。舞蹈人數不限,少則三五人,多則上百人同時起舞。跳舞時,在活動場地拉起藤蔓或繩索,將金鑼串聯懸掛起來,也可把金鑼吊於竹架或木杈上,金鑼離地面約1.5米。金鑼舞的具體表現形態分為程式和舞蹈兩部分。程式指跳金鑼舞前要舉行的開鑼儀式,先由長老請出鑼,跳起開鑼舞,年輕人才可接著跳,直至封鑼,封鑼即由長老將鑼妥善藏好。舞蹈有八個基本動作:單點鑼、雙點鑼、左右抬腿擊槌、背擊槌、頭頂擊槌、靠點步擊鑼、轉身擊鑼、按兩下鑼。舞蹈周而復始,由慢到快,鑼聲越急,舞步越快,直至盡興結束。這些舞蹈動作,與瑤民在山路上行走時抬高腳步、腳尖用力,以及腰部扭擺等姿勢息息相關,是瑤族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
起初,金鑼舞僅用於酬神、祭祀、驅邪等民俗活動,後來發展成為賀新春、慶豐年的民間傳統舞蹈,成為人們表達喜悅、歡慶節日的重要方式,並代代相傳。每年瑤族“布努節”,金鑼舞都是必不可少的重頭戲。
阮桂陸的父親和外祖父都是跳金鑼舞的高手。在長輩們的薰陶下,阮桂陸自幼熱愛金鑼舞。14歲時,他跟隨父親學習金鑼舞,16歲起又跟隨外祖父深造。他學藝刻苦,熟練掌握金鑼舞表演技巧,傳承併發揚了前輩的金鑼舞技藝,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與技藝特點。2004年,梅林村成立瑤族金鑼舞藝術團,阮桂陸擔任首任團長,向全鄉瑤族金鑼舞愛好者傳授金鑼舞技藝,培養了眾多瑤族金鑼舞傳人。
阮世伯是阮桂陸的得意門生與接班人,擔任梅林村瑤族金鑼舞藝術團第二任團長,也是瑤族金鑼舞自治區級傳承人。在阮桂陸和阮世伯的“傳幫帶”下,瑤族金鑼舞演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2014年,瑤族金鑼舞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非遺保護的現代篇章正在深山續寫。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瑤族金鑼舞,田東縣成立了十幾支金鑼舞隊,壯大演員隊伍,在全縣營造出濃厚的金鑼舞文化氛圍。田東縣文化館在梅林村傳承基地三角屯設立瑤族金鑼舞傳習所,傳授金鑼舞技藝;作登瑤族鄉在學校開設民族文化傳承教育課,開展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阮桂陸、阮世伯兩位傳承人經常前往梅林村小學和隴窮村小學傳授金鑼舞技藝。經過多方努力,該縣金鑼舞後繼有人。
田東縣金鑼舞代表隊曾參加第12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廣場歌舞比賽,並榮獲金獎。近年來,梅林村瑤族金鑼舞藝術團常受邀參加市、縣各類文藝演出活動。3月29日,瑤族金鑼舞亮相“和美紅城 千姿百色”2025年“三月三”各族群眾大聯歡活動。十面銅鑼齊鳴,奏響動人樂章,瞬間成為全場焦點。
從偏遠小山村邁向全國大舞臺,如今,瑤族金鑼舞不僅是瑤族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田東縣對外展示民族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它豐富了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注入了新動力。越來越多的遊客被金鑼舞吸引,來到作登瑤族鄉,感受這裡獨特的民族風情與文化魅力。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瑤族金鑼舞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繼續書寫精彩篇章,向世界傳遞布努瑤人民的智慧與情感。
夜幕降臨,曬谷場燃起篝火。隨著阮桂陸揮槌擊響第一聲鑼,村民們如潮水般湧入舞陣。青壯男子赤足騰躍,佩戴銀飾的婦女旋起百褶裙,孩童踩著鼓點模仿長輩的姿態。鑼聲由緩至急,舞步漸趨狂放,火光將人影投射在千年崖壁上,宛如先民魂靈與現代傳人的共舞。這樣的狂歡,將從除夕持續至破曉。
右江日報用戶端(記者 羅 霞 通訊員 莫海燕 )
【來源:百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