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大戰:十元把子肉如何掏空白領錢包
更新于:2025-04-07 16:56:29

走進北京昌平區的一家超意興餐廳,午餐時段人頭攢動,裝修簡約卻乾淨整潔。取餐區前,白領、學生、外賣小哥排成長龍,飯菜香氣撲面而來。令人驚訝的是,收銀台上方的價目表顯示:把子肉8元,土豆絲3元,米飯2元,小米粥免費不限量。一頓飯十來塊,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簡直匪夷所思。

這不是孤例。最近兩年,從南城香、紅功夫到超意興,一批主打"十元管飽"的中式速食席捲北上廣,被網友親切地稱為"窮鬼餐廳"。年輕人對其趨之若鶩,即便餐廳開在寫字樓密集區,高峰期常常要排隊。有人調侃"連外賣員都跑這吃飯,品質肯定有保障"。

"咱這兒一天能賣上千份把子肉,一個月營業額十幾萬不成問題。"在朝陽區一家超意興門店,店長老王向我透露,儘管單價低,但依靠極高的翻台率和客流量,整體利潤並不低。

我注意到,這些店鋪大多選在社區周邊、寫字樓密集區或是大學附近,靠近地鐵站的黃金位置。空間設計上也頗具匠心——座位緊湊但不擁擠,動線清晰,自助取餐區、收銀台和用餐區分區明確,最大化空間利用效率。

幾乎所有這類餐廳都採用了自助取餐模式。顧客先付款,然後自行在食品區取餐,大大縮減了服務人員數量。據一位店主介紹,一家百余平米的店鋪,高峰期只需4-5名員工即可運轉自如。

另一個成本控制妙招是食材精簡化。以超意興為例,其核心菜品不過二十餘種,但每種都保證銷量。店內沒有昂貴海鮮,肉類以豬肉、雞肉為主,蔬菜則選擇大路菜,如土豆、白菜、茄子等。這種"少而精"的策略使得食材損耗降至最低,採購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

"我前幾天剛結婚,跟媳婦的開銷大,能省則省。"在國貿附近的一家南城香,90后小李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份8元的把子肉。作為一名普通白領,他告訴我每天中午就在這解決午餐,每月能省下不少餐飲開支。

疫情後經濟復甦緩慢,許多年輕人收入增長乏力,但生活成本卻步步高漲。特別是一線城市的年輕人,房租、貸款壓力山大,能省則省成了普遍心態。這種"精緻窮"文化催生了對高性價比餐飲的旺盛需求。

但與過去不同的是,如今的年輕人不再滿足於"能吃飽就行"。他們追求的是"用最少的錢吃最好的飯"。曾經的救命飯變成了養命飯,對食物品質和健康性有了更高要求。

"我看到他們廚房是開放式的,食材新鮮現切現炒,比那些黑外賣放心多了。"在超意興用餐的張女士說道。她是附近寫字樓的財務,平時很注重飲食健康。在她看來,價格低廉不代表不衛生,這些餐廳的開放式廚房和標準化操作流程反而更能贏得信任。

確實,這些"十元餐廳"大多採用半開放式廚房或明廚亮灶設計,讓顧客能看到食材處理和烹飪過程。不少店鋪還會在顯眼位置貼出"非轉基因油""現炒現做"等標識,試圖與人們心目中"低價速食等於不健康"的刻板印象決裂。

與傳統速食模式不同,這些新型平價餐廳並不只靠預製菜和中央廚房。我在調研中發現,它們大多採用"半預製+現場烹飪"的混合模式,既保證了出餐速度,又能保留菜品的"鍋氣"和口感。

在北京朝陽區的一家紅功夫,我觀察到廚師們使用開放式灶台快速翻炒菜品。一些基礎工序如洗菜、切菜已提前完成,但炒制過程絕不偷工減料。這種做法讓菜品保留了家常菜的質感,同時又能滿足速食的時效性需求。

"我們把子肉是先鹵好后現場切片,炒制的過程也是現場完成的。"一位廚師告訴我,這樣既能保證口感,也能提高效率。這種"標準化的家常味"成為吸引顧客的關鍵賣點。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餐廳顛覆了人們對速食冰冷無情的刻板印象。在我走訪的多家店鋪,都能感受到一種接地氣的溫度。店員雖忙碌但不失微笑,對回頭客甚至能叫出名字;飯菜雖簡單但與家常味相差無幾;環境雖簡樸但乾淨整潔。

在南城香的一家門店,我看到一位老奶奶顫巍巍地端著餐盤,店員立刻上前幫忙。而在紅功夫,店長會關注獨自用餐的老人,不時噓寒問暖。這種人情味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

"最初我們也是虧錢做品牌,現在終於迎來了收穫期。"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連鎖速食創始人坦言。在他看來,低價速食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四個方面:高翻台率、規模效應、產品標準化和輔助收益。

高翻台率使得即使單客利潤低,總體收益也能可觀;規模採購和連鎖擴張則進一步降低了採購和管理成本;產品標準化則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浪費和人力成本;而一些店鋪還通過售賣飲料、小吃等高毛利產品增加額外收入。

但這條路並非坦途。伴隨著"十元速食"的火爆,低價戰爭已經打響。南城香、紅功夫、超意興等品牌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有些甚至不惜採取"貼身搏鬥"的策略,在對手門店附近開設分店。

"選址是最大的成本,也是最難的部分。"一位從業者感歎,好的位置租金高,人流量小的地方則難以維持客流。不少品牌嘗試通過早餐引流、推出會員制等方式增加顧客黏性。

這種低價策略能持續多久?我採訪的多位行業人士認為,未來隨著原材料成本上漲和人力成本增加,單純依靠低價策略難以為繼。品牌必須在保持相對低價的同時,通過產品創新和服務提升尋找新的增長點。

有意思的是,我注意到一些高端白領也開始光顧這些"窮鬼餐廳"。"在公司吃膩了,偶爾來這裡換換口味,回味一下食堂的感覺。"一位金融行業的分析師告訴我。這表明低價速食的客群正在擴展,不再局限於低收入人群。

走訪結束時,我在一家南城香點了碗免費的小米粥。濃稠的粥冒著熱氣,味道樸實卻令人安心。旁邊一位穿著樸素的女生說:“物價那麼高,這裡卻沒漲價,讓人有安全感。”

這句話道出了"十元速食"風潮的深層原因。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這些餐廳給都市人提供了一個"價格錨點"和"心理避風港"。它們的存在,讓人們相信城市生活中還有一些東西是可控的、可預期的。

當然,這場"十元革命"能走多遠,還取決於餐飲企業能否在低價與品質、標準化與溫度之間找到平衡點。如果只是一味壓低價格而忽視食品安全和用餐體驗,終將難逃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十元速食"現象反映了城市生活方式的變遷和社會分層的現實。這既是對傳統餐飲業的一次創新,也是對城市年輕人生存狀態的一面鏡子。

在物價飛漲的時代,一碗十元的把子肉飯,承載的不僅是填飽肚子的功能,更是都市人對溫暖、安全和穩定生活的樸素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