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冷知識——澧水
更新于:2025-04-06 17:11:17

澧水,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越湘鄂兩省邊境,因澧水上游“綠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而得名,又因屈原“沅芷澧蘭”詩名曰蘭江。

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發源於武陵山脈,幹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為主,全長407公里,流域面積16959平方公里。

- 北源:一支出桑植縣五道水鎮杉木界,一支出桑植縣西北八大公山天堂窩,二者在五道水會合,通常認為是為主源。

- 中源:又名綠水河,源出桑植縣八大公山東麓,源頭在龍山縣大安鄉翻身村,2013年左右被認為是澧水的主源。

- 南源:又名上洞河,源出永順縣龍家寨東北。

南、中兩源先在兩河口相會,后又與北源在桑植縣打谷泉與橋子灣的小茅岩匯合后東流。

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中最小的一條,河長不及湘江長度的一半,流域面積僅及湘江的1/5,但由於中上游與長江三峽屬同一暴雨區,降水量特多。徑流模數居全省之冠,並以洪水漲落迅速而聞名。

幹流流經湖南省龍山縣,湖北省宣恩縣,湖南省桑植縣、永順縣、張家界市永定區、慈利縣、石門縣、臨澧縣、澧縣、津市市。沿途接納溇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8條支流,在津市小渡口匯入洞庭湖。

自北河源至桑植城為上游,河長96千米。兩岸多崇山峻嶺,山峰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山深林密,雨量充沛,年雨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流域坡度大,河道平均坡降達2.67‰,河谷深切,險灘毗連,水流湍急,一般只能通航2噸的小船。

從桑植至石門為中游段,河道長226千米,平均坡降為0.754‰。河道先由桑植城作南南東方向穿嶺谷而下,至永順東側及大庸所,受阻於武陵山地,於是作九十度大轉彎,沿保靖--慈利大斷裂帶,順武陵山主脈西北麓作北東--北東東流向。

從石門至津市66千米,為澧水下游。沿岸山勢逐漸低緩,除局部地段,一般海拔高度在35-80米之間,河道平均坡降為0.204‰,逐漸展現開闊的平原地貌。在臨澧西側攔截澧水幹流,興建了青山水輪泵站,可發電,並灌溉田地。自張公廟以下,澧水幹流瀉入瀏陽平原。

津市小渡口以下稱澧水尾閭,與松滋河、虎渡河相通。小渡口至七里湖河道,在濠口有鬆滋河西支匯入,並有五裡河與松滋河中支溝通,七里湖出石龜山,經蒿子港,在蘆林鋪與松滋、虎渡水相會,流入西洞庭湖。

澧水一部分在窯灣注入目平湖,主流經、至南嘴分別從赤磊洪道及黃土包河注入東、南洞庭。從小渡口至南嘴全長91.4公里,河面寬1200-5000米。

澧水有河長5公里以上的支流325條,其中面積較大的支流如溇水、渫水、道水有8大支流,合稱九澧。

- 溇水:是澧水第一大支流,源出湖北鶴峰,流經桑植、慈利等縣,於慈利縣城從左岸匯入澧水,在江埡鎮建有江埡水庫。

- 渫水:為澧水第二大支流,發源於湖北五峰,流經石門縣等,在石門三江口從左岸匯入澧水,流域內有皂市水庫等水利工程。

- 道水:發源於臨澧縣太浮山,流經臨澧、澧縣等,於澧縣小渡口附近注入澧水尾閭,是澧水在平原地區的重要支流。

- 涔水:源出澧縣太青山,流經澧縣、津市等地,在津市市匯入澧水,其流域面積較廣,對澧水下游的水量有一定影響。

- 澹水:橫貫澧陽平原腹部,也是澧水的主要支流之一,其河道受水利治理等影響,水流相對平穩。

澧水與長江三峽同屬一個暴雨區,上游有以五道水為中心的降水高值區,降水上游多於下游,丘降區多於平原,4至8月降水約佔年降水量的70%。徑流主要來自上游和主要支流溇水,徑流模數比湘、資、沅水大,經常出現較大的洪峰流量。

流域多高山深谷,河道比降較大,加以坡耕地開墾較多,土壤侵蝕較嚴重,澧水的含沙量較湘、資、沅水大。

澧水航道是湖南重要的內河航道之一,澧水幹流從石門至津市段,以及部分支流河道,具備一定的通航能力,津市港曾是澧水流域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可通過洞庭湖入長江,實現通江達海,有利於流域內貨物的運輸和貿易往來。

澧水為沿岸農田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保障了農作物的生長,瀏陽平原等區域的農業生產得益於澧水的灌溉,使其成為重要的商品糧、棉、油生產基地。

澧水幹支流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約152.45萬千瓦,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為137.11萬千瓦,通過建設水電站,如江埡水庫、皂市水庫等,將水能轉化為電能,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電力支援。

澧水流域山奇水秀,有張家界茅岩河等景區,擁有高山峽谷、溶洞等自然景觀,還有賀龍元帥故鄉洪家關、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劉家坪等紅色旅遊資源。

澧水流域是長江中游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石門縣燕兒洞舊石器文化遺址出土了湖南境內唯一古人類化石“石門人”。

商周時期,澧水流域為濮人、巴人、楚人等古代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戰國時期,屈原被楚頃襄王放逐后,乘船遊於澧水,寫下《湘君》等名詩。唐代文學家柳宗元遊覽澧水之後發出“南州之美莫如澧”的感慨。

澧水流域是革命老區,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發源地,賀龍、任弼時、肖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浴血奮戰。張家界市及桑植縣被編入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賀龍故居和賀龍紀念館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