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挺有意思的話題討論。
昨天有位朋友問我:“現在的NBA,也沒什麼對抗,怎麼球員那麼容易受傷?小牛都傷沒人了...”
也就是問:聯盟防守強度大幅下降,為何傷病卻越來越多呢?
聊聊這個話題吧。
首先,並沒有明確的數據支撐,現在受傷的人就比以前多。
因為媒體更加發達了,我們能瞭解到的資訊更多了,所以在感覺上如今的傷病潮更加頻繁。
但我們可以明確感受到,現在的球員,膝踝關節和各種肌肉拉伸帶來額外的受傷風險更大了。
ACL、跟腱斷裂、拉傷的球員,比以前多了。
為何?NBA和以前不一樣了。
主要是節奏和打法不一樣了。
一個數據,上賽季,NBA球員場均跑動的距離已經達到了4.2公里,比喬丹時代整整要多出了50%,而場均急停變向從90年代的86次直接飆升到了214次。
變的不只是場均回合數增多。
如果你看過老錄像,上世紀80年代的NBA比賽節奏也跑得飛起,魔術師引領showtime。
1983年,NBA常規賽的場均回合數是103.1,這賽季聯盟排名第一的灰熊,是103.95次,其實沒差多少。
所以,不能簡單用“NBA更快”了,來概括。
慢的是喬丹在第二個三連冠期間,NBA的場均回合是90出頭。
喬老爺為什麼牛逼?在泥潭裡的比賽,籃球之神發揮了強大的硬解能力。
打陣地戰,不妨礙他場均30+,這是真能力。
現在的NBA呢?
快、回合多只是一方面。
小球時代對於移動速率的要求,有著緊密關係。
老球迷更喜歡的那些NBA比賽,更多是在一個相對靜態的、站住了的環境下打球。
以前進攻節奏慢,多是明星球員立棍單打、或者是交給中鋒發動,其他人底角抽煙,沒什麼跑動。
站住了打,三分出手數少,所以大夥在一個相對小的空間下活動。
所以2010湖人和塞爾特人打總決賽,很熱鬧,一群大個全站裡面肉搏,那是拳拳到肉的感覺,大家看得爽。
打陣地戰節奏慢,所以內線吃香,球員們都增重練肌肉,大家都是肌肉棒子。
以前的受傷往往是硬碰硬對抗下造成的,看上去很疼、很嚇人,實際上緩緩就沒啥事。
稍微有點經歷的都知道,籃球比賽的受大傷,往往是沒有對抗的。
如今的版本,更注重空間進攻的方式要求更多的是運動員急啟急停,變向的能力。
如果你是一個核心,有球在手的時候,你要組織,要進攻。打無球的時候,要跑動牽制,實際上的運動量大太多了。
庫里為什麼在這個時間節點受傷?並非詛咒,這是偶然中的必然。
過去這段時間,勇士玩了命往上爬,對於庫男神的消耗是巨大的。
從打法特點來說,他需要大幅度的重心調動和制動,無疑會對膝踝關節和其他各種肌肉拉伸帶來額外的受傷風險。
因此,現在受大傷的基本都是外線球員,這和小球時代對於移動速率的要求有著緊密關係。
NBA作為商業聯盟一直以鼓勵進攻增強比賽觀賞性為原則。
逼迫以防守主導、慢節奏的球隊轉型,不以投射見長的球員生存空間被無限壓縮,“功能型”球員越來越少。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球員往往是順應當下的規則,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和比賽的。
也就是說,現在的版本需要什麼,我就進行怎樣的訓練。
預審“不讓”我防守,那各個球隊考慮的是如何用進攻擊垮對面。
規則既然不鼓勵身體對抗,球員訓練更加註重啟動和速度,而不是肌肉對抗和制動的訓練。
這樣的後果是,球員會出現更多的韌帶和下肢骨關節損傷。
有相關籃球培訓經歷的兄弟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
現在的教練,往往教的是你如何加速、擺脫,教你怎麼贏得出手空間,把球投出去,更強調突然爆發力。
但卻沒人教你何停下來...
對於腳踝的傷害,能不大麼?
籃球,一直是變化發展的。
最後,回到NBA和CBA。
季後賽將至,各隊在衝擊更好排位的關鍵期。這個時間節點,往往就是球員最疲勞的時候。
比如,湖人剛剛完成了8天6賽。
為什麼最近連敗?這賽程密度,誰受得了?球員看上去很疲憊了。
不只是湖人,該輪休的球隊,可以安排輪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