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們這回在谷神星上掀起了一場“數據糾紛”,誰也沒想到,原本被擺上檯面當做“證據”的那點有機物,居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谷神星,別看個頭小,但地位可不低。這顆隱藏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天體,一直是科學家眼中的香餑餑。早前,美國宇航局那顆幹了不少“星際大活”的“黎明號”探測器,就悄悄在它身上摸出了些不一般的線索。
當時NASA的團隊藉助可見紅外光譜儀掃了一遍谷神星的表面,發現這地方含有某些碳類有機物。雖然沒直接找到“外星人”,但他們可高興壞了,畢竟地球上的生命離不開這些複雜的碳鏈,有它們,就有故事。
時間一晃到了去年,布朗大學的科學家們坐不住了,他們琢磨著:NASA這套分析方法是不是太“保守”了點?於是他們把同一份“黎明號”採集的數據拿出來重新算了一遍。
帶頭“唱反調”的是博士漢娜·卡普蘭。她不是故意杠,而是換了個“參照系”來比。NASA原本是拿地球上的岩石來比照谷神星的光譜信號,她則換成了隕石,也就是宇宙中那些真正來自“天外”的傢伙。
別小看這幾倍,谷神星上到底藏著多少“外星基因”,這下子就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
根據卡普蘭團隊的說法,原來NASA測出來的6%到10%的光譜吸收,是有機物造成的。而他們新的演算法一跑,顯示這比例可以高達40%甚至50%。這可不是小誤差,是真·大出血。
布朗大學的副教授拉爾夫·米利肯也表了態:得趕緊搞清楚這些有機物是哪來的。撞擊說?自然生成說?誰都不能拍著胸口打保票。
他們提出一種可能性:谷神星曾被帶有豐富有機物的隕石“砸過”,於是這些物質就“順勢定居”了下來。另一種思路則更浪漫些,說不定這些碳鏈壓根就是谷神星自己“煉”的。
科學家們常說,小行星帶就像一鍋煮了幾十億年的“宇宙大雜烩”。物質混來混去,什麼可能性都有。只不過,人類現在還沒那本事一探到底。
“黎明號”算是開了個頭,但要想真正搞清楚谷神星這塊“外太空拼圖”的來龍去脈,得再派新探測器上去。要是能把地表下幾米的樣本帶回來,那才是見真章。
其實,這次“卡普蘭翻案”並不是NASA第一次遇到這種“友好糾錯”。
去年6月,“好奇號”在火星上的發現就曾掀起過一波關注。當時,它在遠古火星岩層中找到了一些有機分子的痕跡。NASA一高興,直接發推說:“我們離答案又近了一步。”
當時美國宇航局的前太陽系探索主管費魯茲·納德里甚至感慨萬千,說這就是他們多年來尋找的“聖杯”。
也許有些人會說,這些都是“炒作”,不過回過頭看,其實這是一種“科學的較真”。科學就得較真,不較真哪來的發現?
只是這回,NASA的數據被自家學者質疑,看起來“臉上掛不住”,但這正是科研體系的正常運轉。
而谷神星的故事,也再一次提醒我們,科學之路從來都不是直來直去的康莊大道。它更像一場馬拉松,時而遇到坡道,時而穿進迷霧,每一次推翻舊說,都是一次向前。
就目前看,谷神星這顆不大不小的天體,還藏著一肚子秘密。它的表面有鹽斑、有冰川、有礦物質,現在又多了一個“有機物濃度超標”的懸案。
接下來,會不會還有新的發現?數據的差異究竟來源於哪裡?那些“可能性”,最終會指向什麼樣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