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太空探索,人們往往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宇航員出艙行走的畫面,或者是航太器在無垠宇宙中穿梭的場景。然而,在這背後,有一位“隱形英雄”在默默支撐著整個空間站的運行——那就是天和機械臂。
天和機械臂是天宮空間站上外部活動的重要設備之一,承擔著多項關鍵任務,包括艙外狀態監視、實驗艙轉位、捕獲並轉移貨運飛船載荷,甚至在太空人進行艙外活動時提供輔助支援。簡單來說,它就像空間站的“第三隻手”,不僅靈活,還力大無窮。
機械臂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就是艙體表面的爬行轉移。也就是說,它可以像壁虎一樣在艙體外部“爬行”,完成各種任務。天和機械臂被稱為“大臂”,它的主體結構由兩根臂桿組成,完全展開后長度達10.2米,七個關節賦予它類似人體手臂的活動能力。可別小看這條機械臂,它雖然只有700多公斤,但承載能力卻高達25噸,相當於輕鬆搬起一輛滿載的大型貨車。
為了讓這條機械臂能夠靈活作業,它採用了肩部3關節、肘部1關節、腕部3關節的配置方案。肘部的俯仰關節讓它能靈活轉動,而肩部和腕部的迴轉關節、偏航關節、俯仰關節則確保了它的精準動作。這樣的設計不僅保證了它的靈活性,也使得它在艙表爬行時可以自由調整姿態。
為了確保精準度,天和機械臂的關鍵部位都配備了監視相機。近日,官方公佈了一段艙表爬行的視頻,視頻畫面正是來自機械臂腕部的雙目相機測量裝置。這些相機不僅能提供精確的視覺資訊,還能幫助機械臂執行複雜的對接任務。事實上,它的兩端分別配置了“目標執行器”,可以與空間站表面分佈的“目標配接器”對接。一旦對接完成,機械臂不僅能牢牢抓住目標,還能實現資訊、電力傳輸,這就像是它的“手”能與各種設備無縫銜接,真正做到“拿得起、放得下、還能充上電”。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目標配接器”不僅安裝在空間站艙體表面,還可以安裝在需要搬運的物體上,比如貨運飛船。就拿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來說,它的前錐段就安裝了目標適配器。在天舟二號完成任務後,機械臂將進行一次轉位試驗,屆時它將先爬行至核心艙的小柱段天頂方向,與天舟二號的目標適配器對接,然後進行轉移操作。這一試驗的成功,將為未來空間站的高效運作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當然,機械臂並不是自主工作的,它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種是地面遙操作,也就是說,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可以遠端操控機械臂執行任務;另一種是艙內太空人在軌操作,他們可以通過控制台精確操控機械臂,確保任務順利完成。例如,在之前的一次太空人出艙活動中,機械臂便以“地面遙操作”模式協助太空人劉伯明完成了艙外作業。而在核心艙內,太空人聶海勝則隨時監控機械臂的操作情況,以便在發生突發狀況時進行干預。
如果說國際空間站的機械臂已經是當今航太領域的佼佼者,那麼天和機械臂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它的承載力、位置精度、姿態精度、最大線速度、最大角速度等核心指標均達到了國際頂尖水準。而且,它還有一項獨特的功能——級聯組合。當未來問天實驗艙對接空間站后,天和機械臂可以與問天實驗艙的機械臂聯動,形成一個作業半徑達到15米的“超級機械臂”。這樣的設計使得整個天宮空間站的作業能力進一步提升,太空人在艙外的工作也會更加安全高效。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天和機械臂的技術不僅僅局限於空間站,它還可能在未來的深空探測任務中大顯身手。想像一下,在未來的月球基地或者火星探測站中,這種具備強大作業能力的機械臂完全可以説明宇航員完成各種建設、維修和資源回收工作,大大減少人類在惡劣環境中的暴露風險。
太空探索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由無數個細節共同構成的一場“硬核科技秀”。在這場秀裡,天和機械臂就像是一位低調但不可或缺的“幕後英雄”,默默承擔著繁重的任務。它不僅提升了空間站的自動化水準,也為中國未來的深空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空間站的建設步入穩定階段,我們有理由期待,在未來的深空探測旅程中,這條“超級機械臂”會發揮更大的作用,甚至為人類探索更遙遠的宇宙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