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河,東北地區南部河流遼河的支流。發源於遼寧省撫順市清原縣英額門鎮轉湘湖老虎頂子西南,全長131.7公里,流域總面積1432.84平方公里,於鐵嶺市銀州區雙安橋北匯入遼河。
柴河發源於遼寧省撫順市清原縣英額門鎮轉湘湖老虎頂子西南,一說清原縣東部的天橋嶺。流經清原縣、開原市、鐵嶺縣、鐵嶺市銀州區等3個縣(市)區的8個鄉鎮。
遼寧東部地區的山地丘陵地形,是由於板塊碰撞、地殼抬升等作用形成的,為柴河的形成提供了地形基礎,使水流能夠在地勢落差作用下彙聚成河。
柴河流域屬於溫帶季風氣候,降水較為集中,夏季多暴雨。大量的降水在地面形成徑流,水流沿著地勢低窪處彙聚,逐漸形成了穩定的河道和水流,這是柴河水源的主要補給方式,也是其能夠維持河流形態的重要因素。
在柴河形成和發育過程中,河流襲奪等現象也可能對其河道和水系產生影響。連續河流之間由於溯源侵蝕能力不同,可能會發生河流襲奪,使柴河的流域範圍、河道走向等發生變化,進一步塑造了柴河現今的水系形態。
- 上游段:從柴河河源到清原縣,此段河道穿行於長白山余脈山區,落差較大,水流湍急,河道狹窄,多呈V型河床,底質為卵石和細沙,如清原縣內河段,河槽寬約60米,水流清澈,含沙量小。主要支流有撓貝河、代莊河、上汪河等。
撓貝河發源於開原市上肥鎮撓貝村境內的撓貝嶺,高程365米,流經撓貝村的北甸子屯、撓貝村等多個村屯,在上肥村境內柴河右岸匯入柴河,高程181米,河道全長約12公里,屬於遼河的二級支流。
- 中游段:從清原縣流出后,柴河流經開原市上肥地、下肥地、靠山等鄉鎮。此段河道比降變緩,河床逐漸穩定,下切作用減弱,旁蝕作用增強,河槽逐漸拓寬,河道開始出現彎曲,有灘地出現,河寬一般在40-100米之間,主河槽寬30-50米。
南柴河是中游的主要支流之一。南柴河發源於開原市黃旗寨鎮上頂子村境內,流經黃旗寨鎮多個村莊,在靠山鎮金龍村境內柴河左岸匯入柴河。此外,大寨子河也屬於中游支流,在開原市三家子村東匯入柴河。
- 下游段:柴河下游從柴河水庫至鐵嶺市區北部注入遼河的河口段。此段有柴河水庫調節水量,河道寬闊,水流平穩,縱比降小,流速慢,河道中淤積作用較顯著,淺灘較多,河曲發育,如鐵嶺市城區段柴河,部分河段因多年前采砂、淘金留下眾多坑、溝。
下游主要支流較少,接近河口段基本無較大支流匯入。下王堡河可視為相對下游的支流,它發源清原滿族自治縣朱家堡,經馬家堡,向西北過菌家堡、盧家堡,折向南流至下王堡,又向西南於北威子入柴河。
柴河整個流域由東向西呈一帶狀,地勢東高西低,植被較好。河道比降較大,河床沖淤變化較小,水流清澈,泥沙較小。
受降水影響,水位季節變化明顯,夏季降水多,水位高,冬季水位低。柴河水庫建成后,對下游水位起到了調節作用,使下游水位變化相對平穩。
柴河流域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河流有結冰期,一般從11月下旬開始結冰,到次年3月中旬解凍,結冰期約4個月。
流域內有頂堡灌區、柴河灌區等,為周邊農田提供灌溉水源,保障了農作物的生長,促進了農業發展。柴河水庫是以防洪、灌溉、供水為主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對下游地區的農業灌溉起到關鍵作用。
水力發電如金家水庫水電站,裝機容量200千瓦,雖受氣候等因素影響,發電量有所波動,但仍為流域內提供了一定的電力資源。
柴河為流域內部分工業企業提供了生產用水,支援了工業生產的進行。柴河水庫等水域為漁業養殖提供了場所,通過養魚增加了經濟收入,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
柴河流域在古代是多個民族的聚居地。先秦時期,這裡是東胡等遊牧民族的活動區域。秦漢時期,匈奴勢力逐漸強盛,柴河流域成為匈奴與中原王朝爭奪的地帶。
遼代時期,契丹族在此建立政權,柴河流域是遼代重要的經濟和文化區域之一,遼代的一些城址和墓葬在流域內有所分佈,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
金代時,女真人崛起,柴河流域歸屬於金代的上京路管轄,金代在這一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和建設,留下了眾多的遺址和文物。
清代時期,柴河流域是封禁之地,保護了大量的森林和礦產資源。隨著清末新政的推行,封禁政策逐漸鬆弛,大量移民湧入柴河流域,進行開墾和定居,促進了當地農業和商業的發展。
近代以來,柴河流域見證了中東鐵路的修建。中東鐵路的支線經過柴河流域,對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促進了物資運輸和貿易往來,也帶來了西方的文化和技術。
抗日戰爭時期,柴河流域是抗日聯軍的活動區域之一,抗聯戰士在這裡與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和革命遺址。
柴河流域的人文歷史豐富多樣,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交融的特點。(以上內容整理自公開資料,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