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永遠不要請一大群人吃飯!原因很簡單
更新于:2025-04-06 12:59:59

在我們的一生中,與朋友們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社交需求是人類基本的五大需求之一,每個人都希望能和外部世界建立聯繫。

某些人天生喜愛熱鬧,因此他們的社交圈相對較大,宴請時常常會邀請眾多朋友參與。

而另一些人則偏好與三兩知己共度時光,這種小規模的聚會更加親密。

在這種小聚的氛圍下,朋友們往往會在推杯換盞中無形中分享各自的心事與煩惱。

但是,朋友數量的多少並不代表友情的深淺。

在有限的生命裡,能夠擁有幾位摯友已經足夠,其他人很可能僅僅是應酬之交,適合共餐但不適合深交。

出於這個原因,我們在邀請朋友共餐時應避免召集過多的人。

這一觀點源自於我個人的經歷。

我一直是一個熱愛熱鬧的人。

我從小在廣州長大,后因戶籍問題回到老家佛山讀高中。由於性格外向,不管是在廣州還是佛山,我都交了許多朋友。

起初,我把這些朋友都視為摯友,真誠地對待他們。

直到有一次,佛山的朋友到廣州來找我。因為喜歡熱鬧,我便又邀請了廣州的一些朋友,一行人達到了十幾人,我們一起唱KTV,一起去喝早茶。

然而讓我失望的是,在這十幾人中,佛山的朋友認為應由我買單,廣州的朋友們也未表示要分攤費用。

最終,只有兩位朋友主動幫助我結帳,我們三人平攤了總費用,每人支付了近1000元。

那時候,我還只是一個沒有多少錢的學生。

這件事情之後,我與那兩位分攤費用的朋友成了摯友,與其他人則斷絕了聯繫。現在,我每年都會去廣州與他們聚會,暢飲暢聊,分享過去一年的生活點滴。

這次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朋友是質重於量的,我們永遠不應該請過多的人共餐。

首先,邀請過多人共餐會引發結賬問題。您是否聽說過“旁觀者效應”

這一現象也被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簡單地說,當某個任務指定給一個人時,他通常會積極主動地完成。

但如果這個責任被分攤給多人,責任感就會相應地稀釋,集體的反應時間延長,行動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因此,在大量人共餐時,大部分人可能只是旁观,對結帳這一行為漠不關心,只有少數人會站出來分擔這一責任,這些人才是真正可以稱之為朋友的人。

此外,大規模的聚會常常讓不太熟悉的人感到不自在,而且在這些人中可能隱藏著你不知道的敵意,無意中你可能就得罪了某些人。

最後,大型聚會往往使得交流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從而失去了共餐的本意。這些理由都表明,聚會的人數應當適中,以保持聚會的品質和深度。

在人際交往中,聚會是維繫友誼的一種方式。

但心理學家指出,社交的品質比數量更為重要。

因此,在組織聚餐時,應選擇小規模的形式,這樣可以為參與者提供更多互動的空間,讓人們在輕鬆的環境中交流,避免因大規模的社交活動而感到疲憊。

事實上,邀請客人也是一種技巧,應邀請那些真正值得深交的朋友。

那麼,應該邀請哪些人,又應該避免邀請哪些人呢?

首先,有兩類人不適宜被邀請,也不適合深交。

首位是那些道德品質有缺陷的人。

在心理學上,道德品質通常關聯著個人的人格特質,涵蓋個體在社交環境中展示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方式。

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在交往中總能讓人感到舒適,不會給人帶來不適感。

相對地,那些常常挑撥是非的人則總是想攪動局面,他們傾向於通過傳播謠言來破壞他人間的和諧。

與這樣的人相處,很容易受到他們消極情緒的影響。

他們不僅容易與人發生衝突,還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因此,應避免邀請品行不端的人參加聚會。

第二類是那些只懂索取不懂回饋的人。

就如同我,在經歷一次不愉快的聚會后,我才意識到我曾將這些人視為朋友。

我一直把他們當作兄弟看待,然而他們卻把我視為利用的物件。

回顧過去,他們一直都是這樣利用我的好意,我總是第一個掏錢付帳。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破窗理論

一旦某人的行為底線被打破,他的其他底線也會逐漸被侵犯,在這樣的環境下,周圍的人會越來越放肆。

這些人習慣於從他人那裡獲得而不懂得給予回報。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還需要注意什麼呢?

與朋友的關係應當自然發展,無需強求。

我們都知道,共餐不只是為了滿足生理需求,它也是一種社交方式,有助於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

對於那些與我們生活在不同世界的朋友,我們需要學會適時放手,不應強行留住。 我記得在初中時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我們一直形影不離。

但高中之後我們就分道揚鑣,只能偶爾通過簡訊聯繫。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聯繫越來越少,最終幾乎變成了陌生人。

進入大學后,我曾試圖修復我們的關係,約他一起吃飯。

但相聚中我發現,我們之間已經沒有了過去的共同語言,他已經工作並且成家,而我仍在學校中學習,我們的生活軌跡已經大不相同,那次聚會非常尷尬。

這次經歷使我認識到,有些朋友是註定要走向各自的生活,強行維繫只會讓雙方感到不舒服。